集中度趨高
企業數量減少的背后,其實體現的趨勢正是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逐漸提高。中國化學(601117,股吧)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曾公開表示,2017年,行業排名前5家企業配套量223億瓦,市場份額達到60.5%;前20家企業配套量321億瓦,占比87%。行業內的一線企業通過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逐漸蠶食市場份額,二三線企業的低端產能由此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與劉彥龍所言相呼應的是,大批上市公司通過并購、增資、對外投資等方式在電池行業擴產。
國軒高科(002074,股吧)在2017年5月舉行了青島基地三元電池項目開工典禮,該項目總投資20億元,預計2018年3月正式投產,建成后將形成年產值60億元的產能規模。
作為國內電解液行業龍頭,新宙邦在2017年6月發布公告稱,公司擬收購巴斯夫電池材料100%股權,此舉意味著,全球化工巨頭巴斯夫中國電解液業務被新宙邦納入麾下。對此,新宙邦曾公開表示,這有利于提升公司電解液產品產能,擴大公司電解液業務的國際影響力。
2017年12月26日,江蘇國泰在公告中表示,計劃在波蘭投資建設4萬噸/年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項目,該項目總計花費3億元,建設期約30個月。江蘇國泰方面表示,此舉能提升公司在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業務方面的差異化競爭能力,還可開拓歐洲其他國家市場。
相關上市公司產能不斷壯大,也符合國家發展政策。2017年年初,科技部和財政部共同頒布《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當中提到,到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行業總產能將超過1000億瓦時,形成產銷規模在400億瓦時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這也意味著,國內電池產業總產能雖然增長,但行業集中度將繼續提升,更有利于大企業發展。
毛利率開始下降
各大電池廠商激進擴產的同時,也為整個行業帶來產能過剩的隱憂。
有數據顯示,2017年動力電池產能過剩達到157%。在此影響下,國內大批電池企業毛利率都有所下降。
Wind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第三季度間,江蘇國泰毛利率由13%降至11%,創新股份由26%降低至23%,國軒高科則從45%減少至37%,三家公司兩年半間毛利率分別減少2個、3個及5個百分點。
行業毛利率下降,對已上市企業股價也帶來影響。縱觀2017年,江蘇國泰、國軒高科、欣旺達(300207,股吧)股價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當前市盈率分別為15倍、27倍、28倍。行業龍頭股贛鋒鋰業的股價近期也出現調整。通常資本市場反映的是預期,往往會提前反映這個行業板塊的冷暖。從這個角度看,行業未來的競爭態勢或許將更為慘烈。
在此情形下,劉彥龍曾強調,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將面臨來自國內外企業的全方位競爭。企業要積極主動轉變發展方式,要從產能擴張轉到提質增效上來,走差異化、高端化發展之路。無論是和上下游企業進行各類資源整合,還是同大企業重組,或是進入其他更細分市場。從現在開始,一些動力電池企業應該開始有所考慮和謀劃。《投資者報》記者 張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