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監管短板、懲違規行為、開高額罰單,保監會去年以來掀起的監管風暴正重塑行業生態,推動保險業去偽存真,加速回歸保障本源。
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仍是保險監管“大年”,監管“長牙齒”將持續震懾行業違法違規,糾偏行業急功近利心態,推動保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監管“長牙” 補齊短板
保險業正經歷史上監管最嚴的階段。各類罰單、監管函數量激增,而且制度建設快步跟進。
在補齊監管制度短板方面,保監會去年陸續出臺制度24項,修訂制度4項,增補條款42條、修訂67條、刪減34條。保監會對公司治理、保險資金運用等8個重點領域的監管規劃路線,明確了中后臺業務、償付能力等8個方面是監管機制薄弱環節。
防風險是嚴監管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7年,保監會首次開展覆蓋全行業的保險法人機構公司治理現場評估,涵蓋中資保險公司130家、外資保險公司51家。同時,保監會多次發文,明確提出了“把業務擴張激進、風險指標偏離度大的異常機構作為監管重點”。這一“定向監管”的嚴厲舉措極為罕見,凸顯了監管對激進險企的管控決心。
在保險監管制度籠子層層織牢、織密的同時,保監會及各地保監局開出的罰單量也創下歷年最高紀錄。據統計,保監系統共披露910張罰單,其中保監會公布44張罰單,各地保監局公布866張罰單,罰沒金額超過1.1億元。
此外,2017年保監會共發布37張監管函,共涉及33家保險機構,其中保險集團1家,財產險公司12家,人身險公司18家,健康險公司1家,資產管理公司1家,涉及公司治理、產品設計、電話銷售及互聯網銷售等一系列問題。
保監會官員多次強調,各項監管政策要嚴格貫徹落實到市場中去,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格處罰,嚴防風險,加大處罰力度;要強化問責機制,強化主體責任意識。法律責任人和合規負責人是做好保險法律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堅持獨立審慎的職業操守,把好公司重大決策事項的法律合規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