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月18日,四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已經悉數披露2017年全年保費收入。中國人壽、中國平安(601318,股吧)、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合計原保險保費收入15053.02億元,同比增長20.79%。
從目前的監管環境、市場環境看,整體利于以上市保險公司為代表的大型險企。具體而言,一是行業發展方式轉變,由躉交推動轉向續期拉動;二是增長動力轉變,由理財型為主轉向以養老、健康產品為主; 三是競爭格局轉變,由大公司市場份額逐年遞減轉向重新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平安A、H股再創歷史新高
從集團整體看,2017年,中國平安原保險保費收入合計6046.26億元,同比增長28.87%。其中,平安產險、平安人壽、平安養老及平安健康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約為2159.84億元、3689.34億元、175.60億元及21.4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1月18日,中國平安A、H股再創歷史新高。以A股為例,截至當日收盤,中國平安A股報收77.61元,盤中一度突破80元;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平安A股從約35元漲至70元,漲幅超過100%。
與此同時,中國太保原保險保費收入2790.82億元,同比增長19.5%。其中,太平洋人壽與太平洋產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約為1739.82億元、1051億元。
從壽險主體看,2017年,中國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5123億元,同比增長18.97%。安信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趙湘懷預計,未來三年間中國人壽代理人激勵考核體系中產能、舉績率等指標的權重將加大以及培訓將進一步增強,代理人質量有望得到大幅提升,2018年實現人均產能5%左右的增長,而代理人規模增速則維持在6%左右。
新華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092.94億元,同比下降2.9%。對此,新華保險董事長兼CEO萬峰表示,經過兩年轉型,新華保險業務結構優化、業務價值提升、機構自主經營能力提高,已經初步建成了續期拉動增長模式,增長方式和發展動能實現了根本性置換。
不過,四家上市保險公司并非全無煩惱。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保險公司“開門紅”情況并不理想,規模保費收入同比負增長15%-20%者大有人在,上市保險公司亦存在這一壓力。
主戰場由年金險轉向健康險
壽險業新拐點正在形成。萬峰坦言,2018年,宏觀經濟環境、金融環境、監管環境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市場競爭的主戰場由年金險領域轉向以健康險為代表的保障型產品,行業新拐點正在形成,加速深化轉型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下稱“134號文”)已經正式執行。134號文要求,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險或投連險;兩全、年金保險,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后,并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105.54億元,同比增長6.87%;健康險業務賠款和給付1125.41億元,同比增長29.25%。
值得一提的是,保險業價值觀正從規模向質量逐步轉變。太平洋人壽董事長徐敬惠認為,行業價值觀決定了行業主體的經營理念和發展方式。從國際經驗來看,追求價值增長可以說是壽險經營的根本邏輯,資本市場也將價值評估作為衡量壽險公司投資價值的主要手段和標準,壽險公司唯有通過大力發展保障型和長期性業務,才是實現價值提升的主要路徑。
徐敬惠指出,在不同的歷史周期下,經濟社會、資本市場、保險監管等因素都影響和塑造著行業價值觀,其中保險監管對行業整體價值觀的影響尤為明顯。
事實上,自2017年4月以來,,保監會制定實施“1+4”系列文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近日,保監會印發《打贏保險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總體方案》,表示將用3年時間,打贏保險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控與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保險經營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