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協會)公布了2017年的私募年度大數據,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從注冊地分布來看,上海、深圳、北京均已超過4000家,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私募重鎮。其中,上海的私募機構、產品數量最多,北京的私募基金管理規模最大,且重量級私募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深圳的私募則相對小而多。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格局,與三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氛圍有關,也和私募的發展淵源等有密切聯系。
上海私募機構、產品
數量最多
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24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6.64萬只。
記者發現,私募基金管理人從注冊地分布來看(按36個轄區),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三個地方,占全國的58.21%。其中,注冊在上海的私募最多,有4581家,占比20.41%;其次是深圳有4377家,占比19.50%;還有北京是4108家,占比18.30%。
與此同時,上海的私募管理的基金數量也遙遙領先,達到1.91萬只,占備案基金總數28.76%;再者,北京的私募管理基金數量是1.25萬只,占比18.79%;深圳的私募管理基金為1.21萬只,占比18.28%。
業內人士認為,京滬深均是中國著名的金融中心,集合了大量金融機構,有濃厚的金融氛圍。當然,依托滬深交易所,上海和深圳的私募基金誕生比較早,數量也比較多,一些私募掌門人原來都是中國資本市場最早的參與者,“私募教父”趙丹陽2004年與深國投合作成立第一只陽光私募基金。而依托證券類信托發展起來的私募基金,最早也分為“上海模式”和“深圳模式”,而北京的證券類信托私募產品則誕生較晚。另外,在注冊問題上,上海浦東新區、深圳前海等地,較早推出了私募基金扶持政策、稅收優惠等,吸引了一大批私募機構去注冊。還有,從文化氛圍來說,越往南方越開放,很多做投資的人更愿意出來獨立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