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呈現極端分化行情,吸引基金經理的不再是題材和故事,而是簡單的業績。深圳一位明星私募基金經理說,尋找確定性增長公司仍是2018年最確定的主題投資,而業績確定性增長的公司往往集中于行業格局非常穩定的領域。這位明星私募基金經理2017年以來的產品凈值增長超過50%,前期該私募基金已經兌現了相當部分的收益,倉位降至較低水平,隨著年底業績窗口期臨近,他開始更加關注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情況。
南方基金投資總監史博也認為,業績確定性增長公司所主導的行情才剛剛開始。“大盤股漲這么多了,是不是應該配一些小盤股,這沒有什么道理。”史博認為A股市場不是大盤股與小盤股的問題,是具有業績確定性的好公司與其他公司的問題。
他認為,隨著A股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基金和私募將主要精力放在確定性公司上,導致許多中小公司長期沒有研究報告覆蓋,中小盤股的流動性越來越差。“對那些業績確定性不足的中小公司進行研究覆蓋,最后產生不了收益,而研究本身是有成本的。”上述人士認為,在流動性爭奪的環境中,那些獲得更多研報覆蓋和推薦的公司,在確定性上也具有更多保障。
對基金而言,任何研究的覆蓋都要產生收益。在A股科技板塊走勢長期萎靡后,基于個股確定性增長的邏輯,一些在重題材時期毫無亮點的公司逐步被基金挖掘出來。基于確定性增長的長期邏輯,這些公司被挖掘出來后都有著不俗的表現,如今年以來股價漲幅高達133%的牧原股份(002714,股吧),是易方達、景順長城等基金公司的重倉品種,其中易方達消費行業基金在今年三季度末進入該股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值得一提的是,持有牧原股份的景順長城新興成長(260108,基金吧)基金已穩居今年混合型基金業績前三。
對不少公私募基金經理而言,持有確定性品種的最大心理優勢在于——“股價暴跌后,你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而在近期A股市場反復震蕩過程中,一些公私募基金經理也坦言,需要堅定對確定性品種的持股信念,用時間換空間。
“A股現在追逐的就是個股的確定性。”博時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魏鳳春昨日認為, 目前A股的調整行情,無論從結構上看,還是從時間上看,都已比較充分了。在目前時點上,再擔憂市場下行風險的必要性已經下降,重點在于結構。魏鳳春強調,目前無論是周期股、白馬股還是成長股,都已經出現了相對可比較的盈利估值性價比,但仍需要注意A股流動性結構分化問題,這對個股的確定性要求更高。指數調整空間有限,下跌可能是加倉機會。
調整過程中的加倉對象究竟應該是哪些?雖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對很多公私募基金而言各不相同,但許多基金基于長期趨勢的判斷,A股最確定性的機會無疑是代表中國未來的主導板塊與核心資產,這也是公私募基金經理將巨額資金配置在核心龍頭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