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工信部等部門正式發布《十六部門關于印發發揮民間投資作用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指導意見的通知》,其中透露: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電信業,深入推進提速降費。同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組織實施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通知》,明確指出明年將在至少5個城市開展5G規模組網建設。屆時,網絡規劃領域將迎來通信變革的第一波紅利。
我國5G技術處于什么水平?布局5G市場為何要加入民營“玩家”?三大運營商的地位會被動搖嗎?
5G承擔改變社會的使命角色
業內人士介紹,此前的3G有3種制式,4G有兩種制式,而作為下一代無線通信技術的5G,將在頻譜、網絡、終端、應用等各方面真正實現標準統一。
“為了實現更大網絡帶寬,以前的這些分立式頻譜劃分是不夠用的,需要優化整合,并且向新的頻點延展,這都是為了支持更大的帶寬,綜合成本也能更低,”上述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該業內人士稱,5G與以往無線通信技術最大的區別是服務的對象。“以前服務的主要是人,而5G將真正實現萬物互聯,工業4.0、智能制造、醫療等行業運作都會隨著5G技術成熟,進一步推動這些行業的發展,可以說,5G所要承擔的是改變整個社會、行業的使命角色。”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國內三大運營商已在4G領域投資超3000億元,目前仍處于成本回收周期。在這種情況下,醞釀建設5G的原因何在?
中國電信上海公司企業發展部副總經理沈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因為我國正在迅速進入智能社會,包括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AR/VR等應用在迅速普及,它們的規模化應用需要新一代網絡來承載,4G在移動的情況下看視頻沒問題,而5G著重解決的是物體與物體、物體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高密度、低時延連接等問題,比如建設自動駕駛城市,就需要依托5G網絡實現車輛、信號燈、道路感應線圈、智能總控平臺間的無縫連接和互動,且時延需要在毫秒級別。
業內人士介紹,5G最為重要的3個應用場景是大帶寬、萬物互聯、低時延。網絡延遲低和帶寬作為5G的最大殺手锏,可以將10毫秒的4G網絡延遲提升到5G的1毫秒。雖然在下載文件、玩游戲等方面,上述網絡延遲差距很難感覺出來,但在無人駕駛(要求毫秒級的互動操作響應)等方面,差距堪稱“致命”。
以正在試行的谷歌自動駕駛車為例,它1秒需要采集1G的各類數據,當前谷歌自動駕駛車為單機版,由車輛在本機上處理數據,未來量產的車極可能為聯網版本,將數據采集到平臺,再由平臺處理后回傳控制,對時延要求非常高,即使時延是0.1秒,汽車也會開出去很長距離,有可能產生事故,5G的低時延就顯得非常必要。
“物聯網時代,一個家庭往往會有超過100樣東西需要連接網絡,所以需要新一代網絡能夠對整體網絡頻譜利用率更高效,能連接更多終端的新系統。不過,我預計未來4G和5G會并存,并不是5G來了4G就會全部被淘汰掉。”沈鋼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說。
進入物聯網時代后,IP地址的需求會大幅度增加,IPv6的加快商用正逢其時。沈鋼介紹,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推進IPv6部署,5到10年內將建全球最大商用網絡。預計到2025年末,我國IPv6網絡規模、用戶規模、流量規模將位居世界第一位,網絡、應用、終端全面支持IPv6,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聯網的平滑演進升級,形成全球領先的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