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北梁新區南五區大門。11月13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北梁棚改最后3900多套回遷房開始辦理選房手續,這個內蒙古最大的城市棚戶區所涉及的12萬人實現了新房夢。 新華社記者 賈立君攝
今年以來,我國多個城市積極抑制房價過快增長,增加住房多元化供給,并發展租房市場,有效防控房地產市場風險,國內城市住房長效機制初具雛形。社科院財經院近日發布的住房發展報告通過對近一年來市場情況的調研,分析了我國住房體系的新變化,并預測我國住房制度長效機制能在2018年邁出實質性步伐
“2017年,不斷收緊的樓市調控和嚴格的限制性措施,有效遏制了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具體來看,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全國房價總體穩中有升,一二線城市增幅分化下調,三四線城市增幅分化上升。在沒有重大政策沖擊的情況下,2018年中國樓市將迎來平穩調整。”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課題組發布《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7-2018》(以下簡稱報告),對2017年房價變化、2018年房價走勢和需防范的風險進行研判。
安居才能樂業,只有每個人在城市里都擁有一個家,整個城市才能百業興旺。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前,這一住房制度已經初具雛形,廣州等12個城市被確定為首批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試點城市,其中廣州還明確提出了租售同權,北京將原有自住型商品房升級為共有產權住房,這些都將對未來住房市場結構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那么,在構建新住房模式的過程中,如何增加多元化供給、發展租房市場,還需防范哪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