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是大數據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聯合國外研究機構羅蘭貝格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白皮書》預測稱,金融行業通過AI技術在風險控制、資產配置、智能投顧等方向的應用,可帶來約6000億元的降本增益效益。
葉大清在公司上市當天答記者問時也表示,基于平臺模式的大數據積累優勢,簡普科技可以更好地分析用戶的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推薦,提高運營效率。
像這樣的根據客戶理財需求和資質信息、市場狀況、投資品信息、資產配置經驗等數據,基于大數據的產品模擬和模型預測分析等AI技術,輸出符合客戶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的投資理財建議,這就是當前AI應用相對流行的智能投顧。目前,不少銀行、公募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都發布過各自的智能投顧產品。
此外,同樣需要大數據做底層支撐的還有預測性風控,利用身份驗證等反欺詐識別已成為AI技術在金融行業應用最為廣泛的場景,可以有效降低逾期與壞賬風險。
在招股書里,簡普科技稱,上市之后將會深化與第三方數據機構和金融服務商的合作,以及時獲取更加全面、有效的數據,并在系統整合和大數據風險管理等方面提供更加深入的解決方案。葉大清介紹,簡普科技的金融AI大數據還將繼續完善和豐富,進一步提升智能金融算法的精準和效率。
遭遇雙重壓力
對市場人士來說,特色鮮明的簡普科技是否能兌現商業價值才是更重要的。相比于其他從事信貸業務的互金企業而言,簡普科技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不過虧損幅度已經開始收窄。
招股書顯示,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3564萬元,同比增長112%;凈虧損1.82億元,同比減少7.2%;2017年上半年營業收入3.93億元,同比增長170%;凈虧損4900萬元,同比減少53.2%。到今年三季度,虧損已經減少至1600萬元左右。
由于簡普科技對用戶完全免費,收入來源主要是對金融服務提供商收取的費用。有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機構在議價權上享有較多優勢,因此對簡普科技的收入有一定負面影響。葉大清坦言,對于盈利,還沒有明確的時間節點。從全球很成功的互聯網企業的經歷來看,發展早期都不盈利,盈不盈利并不是判斷公司價值必要的條件,市場的地位、規模、用戶體驗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短期來看,我們的利潤的確不如一些放貸機構,但是平臺優勢是長遠價值和規模效應。”葉大清表示,其優勢首先是以搜索、推薦技術、大數據和風控以及云端服務的特長,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其次是以營銷、風控、大數據以及一站式的服務獲得金融機構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簡普科技股價自上市以來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上市次日便跌破IPO發行價,截至11月30日,其股價已經跌至5.23美元/股,較8美元/股的發行價,縮水超三成。
雖然葉大清在上市伊始曾表示,不會一味地過早追求高股價,更看重的是用戶體驗、創新能力、大數據、人工智能能力,以為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但上市不足一個月便遭遇市值大幅縮水是任何一家企業所不愿見到的。
此外,一位互金從業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不僅是簡普科技,中概互金股近期集體下挫,與國內監管升級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