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宏觀經濟穩中向好趨勢有助于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保持穩定,但近日多位監管高層仍表態稱未來部分領域潛在風險仍需加以關注。業內人士近日在第三屆中國不良資產行業高峰論壇上預計,按照目前不良貸款增速,我國銀行體系不良貸款總額有望在2020年達到3萬億元。
在此背景下,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迎來越來越多新“玩家”,形成“4+2+N”新市場格局。專家和市場人士認為,進一步提升風險處置能力。尤其是在多個因素助推下,不良資產包價格已達階段性新高,泡沫隱憂必須警惕。
資產質量逐步企穩
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6704億元,不良貸款率1.74%,撥備覆蓋率180.39%,貸款撥備率3.13%。雖然不良貸款絕對規模仍有小幅增加,但不良率延續上半年穩定向好態勢,三季度繼續與年初持平,實現資產質量逐步企穩。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小民表示:“在中短期內,不良資產供給仍將是常態。僅關注類貸款,未來每年就約有7000億元至1萬億元將轉換成不良貸款。按目前不良貸款增速,不良貸款總額有望在2020年達到3萬億元。隨著金融"去杠桿"進程推進,今后2-3年內(2017-2019年),不良資產總量仍會在合理范圍內緩慢上升,其處置、出清還需一個過程。”
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看來,未來新增不良貸款壓力依然存在。尤其是逾期和關注類貸款下遷壓力仍存,不良規模難言見頂。三季度,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占比為3.56%,絕對規模仍相對較大。從主要上市銀行情況看,上半年關注類貸款遷徙率為18.95%,雖然略有好轉,但與2010年10%左右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逾期貸款占比達2.50%較不良率高近1個百分點,兩者之間差額達479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