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減之間,銀行已從爭奪“流量”轉向生態建設

歲末年終,多家銀行整合手機銀行APP,升級版本或突然下線。
12月27日,建設銀行龍支付APP從各大應用商店下線,龍支付APP將無法下載,相關功能不再更新。后續各項服務逐步關停,龍支付APP將無法注冊、登錄及使用。
同日,時代周報記者從農業銀行內部人士處獲悉,12月下旬,農行掌銀剛完成版本升級,2021全年累計完成以掌銀7.0版為代表的10次版本更新。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今年以來,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廣發銀行等十多家銀行發布新版手機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等整合旗下手機APP。這一系列優化大多圍繞“生態圈” 建設和財富管理業務進行,以激活擁有的龐大“流量”。
滬上一名保險公司的高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近年銀行爭奪流量兇猛,甚至有頭部銀行通過開展“剝毛豆”“切冬瓜”等活動吸引了大量客戶,手機銀行的整合和升級將有利于提升用戶留存率和活躍度,但營銷團隊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的專業度也丞待提高。
一加一減的生態之爭
2022年到來前夕,多家銀行整合旗下手機銀行APP。
12月27日,建設銀行龍支付APP下線,龍支付所有功能、權益、場景通過中國建設銀行APP和建行生活APP中的龍支付模塊繼續使用。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諸多銀行為數字化轉型而開發的多款APP,近期都突然下線。
10月11日,興業銀行終止興業企業銀行APP服務,相關功能將遷移至興業管家APP;12月18日,廣發銀行停止廣發直銷銀行APP服務;12月22日,郵儲銀行也停止郵儲生活APP的全部服務。
“多款APP容易造成銀行內數據信息的割裂,用戶選擇起來也很困難。而且部分APP開發完上線部署之后,后續的維護運營少有跟進。”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向時代周報分析指出。
董希淼認為,特別是中小型銀行不要貪大求全,多出來的APP,該合并的合并,該歸類的歸類。建立專門的運營團隊,要打造開放API,不閉門造車,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的開放合作,這樣才能真正把運營做好。
值得一提的是,建設銀行的建行生活APP正在打造線上生態服務圈,集美食、外賣、充值、打車、電影演出、繳費、家裝生活、車生活等十大生活場景于一體,涵蓋都市人群日常消費的主要場景。
一加一減之間,銀行已從簡單爭奪“流量”轉向全面建設系統生態。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近期中國農業銀行也在對掌上銀行的自然交互能力和生態體系進行升級,實現秒級搜索結果展示及個性化推薦,語音助手支持連續對話及多種自然問答,小程序完成場景化功能服務的研制及發布。
“今年以來,農行掌銀客戶規模和交易量持續快速增長。”農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截至2021年11月末,掌銀月活躍客戶數(MAU)穩居行業第一。
董希淼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手機銀行注冊用戶數量很重要,但如果注冊用戶活躍度非常低,那注冊用戶數量多的意義就不大了,而且還占用了很多資源,這類似于銀行的睡眠卡或長期不動戶。
“銀行如能接入一些高頻場景,有助于提升活躍用戶數量,比如,接入交通出行、電商、外賣等。另外,建立線上和線下協同的聯動機制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用戶活躍度。”董希淼稱。
意在打造理財超市?
手機銀行APP整合和升級背后,是銀行不約而同將零售業務轉型瞄準“財富管理”。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農行掌銀的升級聚焦財富服務,從平臺交互能力、“鄉村版”理財、資產配置服務、“按需生產”供給模式等多個維度升級手機銀行。
中信銀行也推出了全新的“4+2+2”手機銀行8.0版,上線了從全國各地6000多名理財師里層層選拔而來的9位云端理財師,針對個人消費,戀愛結婚、子女教育,父母養老以及資產傳承等多個方面進行線上服務。
從前用戶往往缺少正規渠道獲取理財產品的相關內容,“薪酬所得,買個糊涂”是理財體驗的最大痛點,如今部分銀行的財富管理服務已經受到了年輕人歡迎。
“工商銀行改版后,理財功能和產品很吸引我,身邊很多朋友的工資不再轉到支付寶和微信,而是選擇直接在工商銀行APP進行理財。”一位90后程序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此外,時代周報記者從中國農業銀行內部人士獲悉,農行推出了“保險規劃”欄目,且針對用戶需求痛點與需求變化,為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財富訴求的用戶群體提供專屬的金融產品和個性化的展示。
廣發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客戶在手機銀行7.0“我的資產”可看到資產視圖展示,用戶可通過新版手機銀行的互聯網保險專區,全流程在線選購保險產品。
“銀行對保險產品的需求提升,我們已經和十幾家銀行建立了合作關系,下一步需要在客戶經營方面加強協同,不僅是提供產品服務,更希望能提供資產配置、投資者教育等價值服務。”滬上一位保險公司的高管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
對此轉變和升級,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南區執行官兼基礎零售事業部總裁孫芳滔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從做高產品收益到借助互聯網進行鋪天蓋地的營銷活動,平安口袋銀行App自身理財經營特別是理財新客經營已形成“從投資教育入手,讓用戶先了解理財,再自主決定選擇產品”的特色。
“隨著金融行業數字化進程的加快,未來,用戶將向能夠提供優質服務體驗的銀行轉移,誰能把握住機會,誰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孫芳滔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這需要銀行多管齊下,在以用戶體驗為先的基礎上,通過變革技術和整合職能團隊,達到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