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當先民們仰望星空時,看到了這七顆星像是古代舀酒的斗形,故起名北斗。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成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隨北斗指向而來臨,北斗成為天地萬物化生的中心。
“二十四節氣”最初便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后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天象進入清明節氣。
《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特殊存在。
清明前后 種瓜點豆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這是作為節氣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作為節日的清明。
作為節氣的清明,天空清澈明朗,萬物生機勃勃,一切都欣欣然。
作為節日的清明,有細雨如針,有思念如絲,懷念故人無不心有戚戚。
清明節氣,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從漢代開始就有了明確的記載。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因為清明節氣對于農耕無比重要,關于這一節氣的農諺也是最多的。“吃了清明飯,晴雨出田畈。”“清明草,羊吃飽。”“清明前后麥懷胎,谷雨前后麥見芒。”“清明秧,立夏苗,小暑穗,大暑谷。””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其意思說的就是從這個節氣開始準備養蠶。在《四民月令》對農歷三月的安排中,幾乎全部都是關于耕織的。還有描述氣候特征的諺語,如“清明斷雪,谷雨斷霜。
對于清明斷雪的說法,現在有很多人是有疑問的,畢竟最近十年內,陽歷四月,農歷三月飛雪的情況還是有的。其實,在氣象學中,清明斷雪,指的并非是不下雪,而是不積雪,也就是指地面不再容易形成積雪了。我省晉南一帶作為節氣起源地區的積雪一般在驚蟄時節消融殆盡,最晚的積雪在4月10日左右也會消融。而且所謂“斷”,不是“少見了”,而是“絕跡了”。多數農作物的存活與生長有賴于無雪無霜的狀態。這句斷語,就是告訴農民此時積雪已經徹底消融,不會對春播作物造成致命危害。積雪是沒有了,飛雪卻不一定,所以諺語有“三月桃花雪,各樣果子收不多”的說法。就連小曲里都唱:“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種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畦干。”
清明,這樣一個乍暖還寒的天氣里,天氣變化多端,人們的心情也隨之時陰時晴,農人們總結了一籮筐的諺語來打理生活,文人們的詩歌中則半數多描繪的是春天的畫卷還有內心的思念。
寒食掃墓 延續至清明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發展為民俗節日的節氣。在山西有三個主要時間祭祀祖先,一是清明節,二是七月半,三是十月初一。過去大家族都有祠堂,或者家廟,祭祖一般都在祠堂里完成,進葬地祭墓一年只能去一次,一般就是在清明節時,對于清明節上墳掃墓的習俗始于何時,清代就已經有人進行過考證,并將來龍去脈說得十分詳細。
清代學者顧張思在其《土風錄》中說:清明上墳,從寒食開始到谷雨前一日止。確定寒食上墓祭祀,始于隋唐。《舊唐書》記載開元二十年敕云:“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對已在民間流行的寒食節掃墓習俗給予了政府認可,并頒布為禮制,遵其執行。盡管在唐玄宗時期,這道禮制就已經頒布執行,但是直到宋代,寒食上墳這件事在有些地方還未成為習俗。蘇東坡曾有“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的詩,詩中有:“鹿門山下德公回”的句子,可知寒食掃墓在漢代已有,而直到宋代,海南一帶還未有此俗,依然以上巳節為掃墓日。上巳節則是一個更為古老的節日,起源于古老的巫術祭神活動。
提到寒食節,這個起源于山西,為介子推而設立的紀念日。在春秋晉國得到了政府推廣,漸成習俗。并且隨著晉國范圍擴張,習俗也隨著人口遷徙,不斷流布。但是,三晉大地南北氣候差異較大。晉文公所在的曲沃一帶,寒食節已經春意盎然,而維度更高的地方,春天還未到來。寒食節最重要的就是斷火,因為不能用火,所以人們只能吃冷飯,這就給高緯度地區的人們帶來一定影響,因此在一段時期曾遭禁止,后又進行過改革。
《后漢書·周舉傳》記載,周舉在任并州刺史時,“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見此情景,周舉親自祭奠了介子推,“乃作吊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使還溫食。”根據這段史料可以看出,兩漢時期,寒食節長達一月之久,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都吃冷食,那確實對健康極為不利,以至于不少人因此喪命。漢代的并州大致相當于如今太原、長治、陽泉、忻州、朔州、大同等地,幾乎都是高緯度地區,這些地區在寒食節這段時間還處于供暖期間,長達一個月的冷食,真的會要命。
后來,到了三國時期,曹操也不認可吃冷食。他說,伍子胥跳江,吳國人也沒有說不碰水,為啥偏偏介子推被燒死,老百姓就要吃冷食。“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于是下令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祿。”這個指令直接上升到了刑罰的程度,也許這也是后來寒食節從一整月吃冷食縮短為三日的肇始吧。
到了隋唐,寒食節得到了官方認可,還成了法定假日。又因為正好與節氣清明挨著,所以寒食假期就和清明連在了一起。《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至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據成書于元和年間的《大唐新定吉兇書儀》,又變為“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唐代,寒食節和清明連起來,已經有了七天長假。如此看來,法定節假日,開啟度假模式,才是讓一個節日得以延續的最好辦法。
宋朝基本上仍沿襲唐制,然已將寒食與清明合二而一。《東京夢華錄》載: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錮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頭。寒食第三日,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斑近親,亦分遣詣諸陵享記,從人皆紫衫白絹三角子青行纏,皆系官給……士庶闃塞諸門,紙馬鋪皆于當街用紙疊成樓閣之狀……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但一百五日最盛。
清明掃墓自此已沿習為俗。清末民初,晉南一帶上墳掃墓常常在清明節前十天就陸續開始。一般是清明前以家戶為單位,各家掃各家的墳;清明前一天集體上家廟進行拜祭。祭品一般有紙扎類、蔬果類、花饃類、酒水等,祭祀結束后便是一場盛大的家族聚會,共敘親情,齊賞春光。
放風箏 蕩秋千 不負春光
作為一個在古代就可以有一周長假的節日,不生出點有趣的習俗,都對不住這閑著的七天時光,況且春光正好,草嫩花媚。“插柳”“放風箏”“植樹”“食清明蛋”“占歲”“祭蠶神”,還有純粹的娛樂活動,如“蕩秋千”“斗雞”“蹴鞠”等等,也可謂是花樣百出,與春光共蕩漾。不過這些習俗是經過不斷演變逐漸豐富的,有些習俗在演變過程中也漸漸失傳,并不是每個地方都存在這些節俗。
在北方地區,清明還有秋千節的說法,足見蕩秋千這項活動的廣泛性。秋千,最早也不是用來娛樂游戲的,而是來自于先民們的日常生活。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傳說為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后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為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秋千”。
蕩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種女子的游戲,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唐朝歐陽詢主編《藝文類聚》中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后來秋千成為宮內嬪妃喜愛的游戲。明代劉若愚在其《酌中志》中提到清明時說:清明,秋千節也。這個節氣,皇宮內的坤寧宮和各宮都要安置一架秋千,供妃嬪們蕩秋千使用。
古代女子所受的約束較多,何以蕩秋千這樣一件事能從不被詬病,且還在皇宮后院里得到支持,也跟這項活動具備養生功效有關。
古人說“打個秋千不腰疼”。蕩秋千時,能使平時很少活動的腰部活動開,身體隨著秋千前后擺動,處在前進和后退急速變化的狀態之間,這樣,可以協調身體的平衡性,在快速變化中使腰部受到反復刺激,腹部肌肉有節律地收縮、放松,不知不覺中就增加了腰腹部力量。從這方面說,打秋千確實能起到避免腰疼的作用。蕩秋千時在不斷克服緊張和恐懼心情的同時,也可以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四肢和頭部受限的情況下,骨骼肌有節律地收縮和放松,有利于肌纖維體積的增大。
至少二十年前的校園中,還常常能看到一架秋千蕩來蕩去,而今城市里,已經很少有秋千這種裝置了,公園里倒是多了些常做倒走運動的人,也許養生效果也是有的,但卻再也沒有了蕩秋千時的樂趣,顯得枯燥無味。
清明時節,還有一項流行的活動,那就是放風箏。“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人類的心中一直有一個飛翔的夢想,過去如此,如今依然。“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太平御覽》說張衡做了一只木鳥,并將這只木鳥飾之以羽毛,腹中設置機關,能飛數里。東漢蔡倫造紙,“木鳶”漸少,“紙鳶”增多。大約到了五代時期,明陳沂《詢芻錄·風箏》載:“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風箏之名由此而生。
唐以前,風箏一般被看作是用于測量、通信等軍事功能的工具。唐以后,風箏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了,而變成了一項娛樂活動。唐代宮廷里的太監們把燈籠掛在風箏上,夜晚放上天空以觀賞;宋人把臉譜做成風箏放飛天空,博人喝彩。宋《續博物志》說:“今之紙鸞,引線而上,令小兒張望視,以泄內熱。”放風箏可養生治病的說法開始出現,說小孩子放風箏有助于清熱敗火;到了清代,富察敦崇《燕京發明記》里提到:“兒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放風箏有助于保護視力,可以明目。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當放風箏有了對人體健康最為實際的好處之后,這件事便自然而然的衍生出了消災祛病的寓意。要不然《紅樓夢》中,大家一時興起想去大觀園放風箏時,黛玉亦言要“放放晦氣”。當她的風箏隨風而去,大家立刻來了句:“林姑娘的病根兒都放了去了”,也紛紛用剪子鉸斷引線,看著自己的風箏消逝在空中。這些偶發的狀況,常常會突然打亂人們美好的心境,而為了讓心境依然美好下去,于是便有了口彩文化,多了許多美好寓意。
清明小長假,放放風箏,像林妹妹一樣去去晦氣,讓那些災呀病呀的,都隨風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