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網紅老四曾經演繹過一個段子,主人公是個包工頭,為了跟開發商要賬急得嘴角生瘡,最后還是被開發商用2套房子抵了賬。
段子來源于生活。
9月22日,一家設計公司“尤安設計”為了緩解資金壓力,與7家房企進行債務重組,一次拿下了144項工抵房,價格達到2.95億元。
(相關資料圖)
這些房企不僅有融創、寶能這樣的民營企業,也有保利、金茂這樣的央企。
工抵房在房地產行業是常見現象。在開發商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通過工抵房的合作方式,開發商緩解了一定的資金壓力,而供應商也能實現部分回款。
只不過,在市場上行期,被抵賬的房子很容易換成錢;但在下行周期,卻成了無可奈何的妥協。
債主們大多別無選擇。
無論是作為甲方的房企,還是作為乙方的廣告、工程等合作方,基本都說了一句話,“好歹還能有房子拿。”
3億欠款變成“房”
根據尤安設計發布的公告,其將與綠地控股、融創中國等相關債務重組人進行債務重組。
債務重組人擬以其開發建設的總建筑面積約1.72萬平方米的144項商品房(含住宅、公寓、商辦用房、停車位),作價2.95億元(已含增值稅),用以抵償其所欠付公司的設計咨詢費合計約2.95億元,差額9.89萬元由公司以現金方式結付。
這些項目包括已建成的項目,但大多為在建項目,并且絕大部分未簽署預售合同,其中債權金額最大的是綠地集團,達到了2.6億元。
但實際上根據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結果,這批抵債房產于2022年8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的評估價值僅有2.5億元。
對于這部分減值,尤安設計只能“吃啞巴虧”。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鳳凰WEEKLY地產》表示:“接受工抵房也是沒辦法,這家企業的情況可能一是工程項目比較大,另外就是有歷史的欠賬因素。”
尤安設計曾享受過房地產高增長的紅利。
從2018年-2021年,其營收為7.3億元、8.54億元、9.26億元及9.55億元,凈利潤為1.28億元、2.65億元、2.92億元及3.04億元。
但2022上半年,尤安設計的營業收入2.23億元,同比下降51.76%;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79.41萬元。
根據尤安設計此前公告,其上半年計提資產減值準備5001.57萬元,將導致公司2022年度1-6月利潤總額減少。這些減值主要來自應收賬款,而此次債務重組的標的,就是與這些房企的應收賬款。
激增的工抵房
最近兩年,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開發商的資金壓力驟增,工抵房的數量也較之前有所上升。
根據CRIC克而瑞的監測,自去年9月以來,市場上的“工抵房”數量激增,不僅在二、三線城市頻頻現身,也在廣州、成都、南京等一線、新一線城市冒頭。
而在近期,抖音、小紅書等平臺都能看到中介發布的“工抵房”廣告。
當然,最大的考驗還是如何將這些房產變成回款。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李宇嘉說。
工抵房的模式并不復雜,開發商抵給房源后,他們通過中介或其他渠道銷售,開發商配合更名、辦理按揭等工作,但如何規避風險成為這些企業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一位廣告服務商人士向《鳳凰WEEKLY地產》表示:“開發商會把最不好賣的房源拿出來抵給供應商,而且一般是按照原價抵,但實際上市場成交價會低很多,這兩條已經讓我們很難接受。”
另外,他還分析稱:“抵的房子還要拿去銷售,這個周期很長。即便銷售出去,錢也是先到開發商賬戶,你拿到這筆房款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還有,按照我們的經驗,工抵房的折損率很高,在28%到35%之間,等于100萬的房子要折損28萬到35萬。”
但一位大連開發商人士向《鳳凰WEEKLY地產》說,他們公司能工抵房的都是長期合作的公司,價格不會差得特別離譜,對方也得考慮未來合作。“畢竟在開發商不好過的時候也不能落井下石,雙方商量著來。”
即便是明顯的吃虧,很多開發商的合作方還是會選擇接受,“有欠款的只能這樣了,多少能回點,賣不出去是資產,賣出去就能回款。你要是硬挺,沒準企業就倒了。”上述廣告商表示。
甚至有的工程方想要工抵房而不得。
江蘇一位承建商向《鳳凰WEEKLY地產》表示:“我們這邊只有總包和影響后期施工進度的企業,才有去談工抵房的資格。已經交付的工程,即便是沒有出險的企業,后面再要回款就難了。”
為了規避這種風險,他說,“目前已經不做民營企業的項目了。”
監管的“保護”
上述廣告商坦言,工抵房其實有很多風險,但他們沒有很好的方法來規避。
“我們只跟開發商簽了抵房協議,這個錢自動進入開發商的賬戶,抵給你的房要更名給新的買房人,這中間我們還得防止有一房兩賣的情況。比如,開發商把房子抵了我們的廣告款,但賣房的錢他們也不給我們,相當于賣了兩次。”他說。
當然,目前預售資金監管趨嚴,這給供應商結款提供了一定保障。
上述承建商表示:“現在一些進度款可以拿到,但最后的驗收結算現在還拿不到,這部分占到30%到40%。”
而一位房企人士向《鳳凰WEEKLY地產》表示:“現在我們是一棟一棟建設,然后一棟一棟拿預售證,供應商都要現款,如果沒有,直接就撤場了,很多項目竣工備案了才給集團錢。”
融創的一位內部人士則向《鳳凰WEEKLY地產》坦言:“在保交樓的背景下,這樣的方式會倒逼開發商向供應商付款。”
而上述拿到工抵房的廣告商說,對于資產他們基本上還是會評估,不是所有項目都可以抵。“當然如果是大一點的企業,因為價格有優惠,內部也會消化掉一些。”
很多供應商盼著更多預售資金監管方面的措施出臺,也盼著隨著紓困資金的逐步到位,開發商項目的資金壓力能夠緩解。畢竟這么多年,誰都希望能跟合作伙伴長久、和睦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