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恩一 編輯|三三
(資料圖片)
朋友們,這個國慶出家門了嗎?
我的計劃本來是:在家癱七天,笑看出去旅游的人堵成狗。
比如看高速路上,司機被堵到開始淘米煮飯了。
堵到可以遛狗了。
這類節目,能讓家里的我暗爽好幾天。
但今年這才第三天,我就坐不住了,嫉妒使我面目全非。
因為打開朋友圈,竟然有人在鶴崗旅游,還很爽的樣子。
沒錯,就是那個2萬塊就能買一套房的鶴崗。
看這能遠眺俄羅斯的風景,慕了。圖片來自網友 @左拉在旅行
我這才發現,原來現在已經開始流行“不去鶴崗買房,去鶴崗開房”了。
有網友曬出了自己“300塊在鶴崗住五星級酒店”的經歷,直接把人看出了紅眼病。
“在走進豪華大堂時,穿制服的酒店門童會及時上前幫忙運送行李,標間落地窗客房,觸屏開關,還配備了浴缸和高級床墊,聯網的電視節目很豐富。”
“兩人一晚318塊,不僅有自助早餐和水果齊全,甚至還有帶有北方特色洗浴文化的免費汗蒸服務!”
是我局限了,還以為所謂旅游,就是“穿過人山人海,去看人山人海”。
沒想到這屆年輕人,已經開始“反向旅游”了。
拒絕花錢找罪受
啥叫反向旅游?
簡而言之,就是花最少的錢,去最冷門的地方,住最舒服的酒店,過最懶散的日子。
別問,問就是年輕人卷不動了。
平日里上班就夠累了,實在不想出去旅個游還像打仗一樣。
什么“說走就走的旅行”,那是有錢人的專利。咱們老百姓旅游,為了省錢和體驗感,從一開始就得制定詳密的作戰計劃。
跨平臺比價買機票,貨比三十家訂酒店,精心規劃每天的行程,想方設法在有限的假期內打卡最多的景點。
不得不說,你熬夜做旅游攻略的樣子,像極了加班。
等到終于上路了,但也只能在路上了。
“一行白鷺上青天,本人堵在最中間”
“青山綠水留不住,一覺醒來在原處。”
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別急,一切才剛剛開始。
上班七點起床,旅游時為了看個日出五點就得起;
上班擠地鐵,旅游擠景點,共同點是“大人看人,小孩聞屁”;
上班趕著打卡,旅游也趕著打卡,一天還得跑好多個地方打卡;
上班吃外賣憋屈,旅游花25塊錢買一根烤腸更憋屈。
終于,在遭受了錢包、心理和生理的三重打擊后,歸心似箭的你才明白過來,原來普通人的旅游那不叫度假,叫渡劫。
但真正的“怨種”,敢于直面花錢找罪受的慘痛現實,并且決定下一個假期再出發。
“一定是這次去錯了地方,下次選個好的目的地。”
2022年了,論景點,幾乎四分之三的中國人都已經達成了“全世界古鎮都長一個樣,別去”的共識。
舍棄了對古鎮的幻想,但還沒有放下對爬山的執念。
說來你可能不信,岳麓山今年因為游客太多,提前到凌晨三點開門。
山都被踩矮了你敢信?
你有為爬山拼過命嗎?
平日里“躺久了頭疼欲裂,站起身頭暈眼花”的年輕人,在望不到頭的山路上累到懷疑人生。
眼睜睜看著自己被穿著足力健的中老年人們趕超,想要打退堂鼓的年輕人回頭一看,傻了。
不好意思,上山還是下山,都不是你說了算。
更令人絕望的是,無論是知名還是不知名的山,在這里,食物的價格和海拔成正比。
好不容易找到個簡陋的食物亭,一問,3塊錢的礦泉水身價暴漲成10元。
A股要是能這么漲,你早就開飛機上山頂了。
山上吃不起,更住不起。
今年清明節,泰山山頂的住宿直接漲價到1200元一間。
有多離譜呢?山頂的飯店不賣飯,直接賣起了座位,20塊錢一個人,能讓你趴在桌子上睡一晚。
就這都還不夠睡,不少游客最后只能選擇在廁所過夜。雖說味道不好聞,但至少擋風啊。
看看更慘的,陜西太白山上景點客流量爆滿,找不到住處的游客們被迫擠在一起,拿數米長的塑料篷布當被子,席地而睡,看著都冷。
2022年了,旅游怎么還這么艱苦呢?
看山不行,那要不去看海吧。
噠咩!假期的海灘上全都是拿著手機,備好了濾鏡,準備拍大片的游客。
沒有一米八的身高,休想拍出一片純凈無人頭的海洋。
今年暑期,廈門凌晨5點的黃厝海灘人山人海。
得,不去自然景點,咱們去人文歷史景觀接受熏陶行了吧。
在此分享一個故事。某位朋友去西安看兵馬俑,一聽剛好有車是去兵馬俑的便上去了。
車發動后,導游說:“那個博物館里的兵馬俑啊,都是泥巴,不好看。咱們去看的這個兵馬俑啊,是彩色的,全世界獨一份。”
他開始覺得事情不妙。
等他到了以后才發現,好家伙,不僅有彩色兵馬俑,還有古埃及木乃伊。
景點詐騙,無處不在。
某紅書上人氣爆棚的“粉色沙灘”,浪漫又夢幻,在這兒拍張照一定能驚艷朋友圈。
結果到了一看,打擾了,這不就是我老家鄉下的紅泥巴吧?
圖片來自網友 @你的鏡仔沒改名次數版
還有什么“小瑞士”、“小鐮倉”、“小奈良”,離開了濾鏡,啥也不是。
廢棄采石場加個黑白濾鏡,就能約等于冰島。
被騙怕了的中國人們,已經學會看到“網紅”二字就繞著走。
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們,告別了重慶長沙三亞云南等熱門地,開始奔赴新疆、西藏和甘肅等不包郵地區。
但現實再一次擊垮了他們。
今年暑假,二分之一的人在西藏,二分之一的人在新疆。好好的新疆獨庫公路,被活生生擠成了堵哭公路。
注意看,這條紅色的燈河,全都是堵車的剎車燈。
7月份的時候,西藏山南洛扎縣直接發公告,宣布全縣能住人的酒店、賓館和民宿一間空房都沒有了,求求大家別來了。
去新疆旅游的人更是勸誡到,“別來了,連羊圈都住滿了。”
甘肅沙漠景區里,騎駱駝的人比駱駝都多。
看看這壯觀的場面,直接重現了當年絲綢之路的繁華。
是可以直接當教科書封面的史詩級震撼的地步。
人多,只是最微不足道的困難。
有博主拉了一箱子衣服去西藏拍短視頻,結果高反了,蓬頭垢面,抱著氧氣瓶就沒撒過手。
還有人由于一路全吃的牛羊肉和泡面,最后哭訴自己三天拉不出屎。
當然了,景色是美的,高山云海,草甸雪山。但不友好的自然氣候,簡陋的食宿條件,讓最后能留在朋友圈里的,頂多只有幾張風景照——
長途跋涉,灰頭土臉,三天沒洗頭的人,不好意思出鏡。
年輕人們逃離都市的夢想,就這樣破碎在了艱苦而擁擠的西部大地上。
這么多年了,從古鎮到山海,從網紅城市到偏遠邊疆,中國人無處安放的旅游之心,全靠那四個字撐著——
躺游,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當代年輕人有三大恐懼:怕貴,怕累,怕麻煩。
金錢,體力和耐心,一樣也沒有。旅游對于他們來說,最完美的情況是:換個舒心的地兒繼續躺著。
福建一位女孩做了22頁的游玩攻略,并打印出來裝訂成冊,準備在長沙玩7天。
結果在奔波游玩了850公里后,她決定接下來幾天都在酒店躺著吃外賣。
在擁擠的路途中感悟過人生之苦后,這屆年輕人終于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旅游方式:
反向旅游。
數據顯示,黑龍江鶴崗、陜西漢中、遼寧遼陽、湖北荊門、海南文昌、黑龍江伊春等地的四星、五星酒店,暑期預訂量同比2021年增長均超3倍。
其中黑龍江鶴崗增幅最高,達7倍,陜西漢中達5倍。這倆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小火了一把。
這類旅游冷門城市最大的優點,用一個詞可以概括:性價比。
舉個例子,旅游旺季時,在大連、青島等這樣的二線海濱旅游城市,即使是質量很一般的連鎖酒店,也要600多一晚。
而在《豹變》的采訪中,小伙子劉勤在銀川,花600多就能住上豪華的凱賓斯基飯店,健身房、游泳池、酒吧,餐廳一應俱全,簡直爽翻。
國慶期間,北京凱賓斯基和銀川凱賓斯基的價格懸殊極大。
是去網紅城市花高價體驗人擠人,還是去小地方住五星級酒店?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覺得后者才是更好的選擇。
武齊在清明小長假去長沙玩時,花800訂了一間民宿,“各方面都很一般”。在人頭攢動,吃飯都得等位2小時的長沙玩了三天后,武齊身心俱疲。
接下來的年假,他選擇去了黑龍江伊春。
在這座風光秀美,森林重疊,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的小城,他在當地的溫泉度假村里度過了悠哉游哉的假期:
每天從窗外望出去就是草地,偶爾能看見松鼠從中躥過。午后在花園里散步,喂梅花鹿,看著黑天鵝在湖面輕游......
從朝九晚十的辦公室逃離的他,在這里“荒度”了整個假期。
武齊的體驗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休息,才是假期對我來說最大的獎賞。”
打開某書,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分享冷門城市旅游攻略。
反向旅游的精髓,在于“該躺則躺”。
不需要提前做攻略搶酒店,不用去景點人擠人,不用早起打卡,低廉物價不花冤枉錢......在冷門小城市旅游起來就是一個字:爽!
休息為主,游玩為輔。天氣好就出門轉轉,吃吃本地特色菜,欣賞當地風土人情,雖說沒有熱門景點的絕美景色,但勝在一個悠閑自在。
遇上刮風下雨,天氣不好,直接酒店里躺平。巨幕影院,溫泉SPA,桌游開黑,照樣爽歪歪。
有人在嘗試過“反向旅游”后,覺得自己度過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假期:什么都不操心,保持心情舒暢,身心都得到了治愈。
“過幾天閑云野鶴的日子,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歸根結底,常常喊著要逃離都市的大部分年輕人們,其實并不想跋山涉水,辛苦又疲憊地去和巍峨險峻的自然面對面。
假期是無比寶貴的,人們想要把它用在最值得的事情上。
其實回看上一輩人,對于習慣了在某座城市安穩工作度日的他們來說,去遠方的山川湖海旅游,更像是一種冒險與新鮮。
而對于深陷快節奏的這一代人而言,選擇一座不那么喧囂的小城,放空自己,得到短暫的安寧和松弛,才是真正的假期。
所謂理想的生活,永遠在別處。
自由并不是一定要“詩和遠方”,在哪里其實根本不重要。有時候給自己放個假,讓生活喘口氣,便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