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樂高 編輯|王動
王爾德在《謊言的衰朽》中曾說:“藝術有獨立的生命,正和思想有獨立的生命一樣。”
【資料圖】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絕不會想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沒有獨立生命和思想的AI,已經開始大張旗鼓地進攻被人類視為“心靈高地”的藝術界了。
上個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場藝術博覽會上,一幅名為《太空歌劇院》的作品勇奪數字藝術類別冠軍。
這幅畫氣勢恢宏、筆觸細膩,頗具法國象征主義畫家古斯塔夫·莫羅的風采,唯一的問題是:這不是人畫的。
《太空歌劇院》組圖
這幅畫的真正作者是AI繪畫工具Midjourney。
同樣在今年,一幅名為《埃德蒙·貝拉米畫像》的AI畫作在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出了40多萬美元的高價。
AI的驚艷表現使藝術圈大為震動,不少人驚呼:AI繪畫元年已經到來。
不過,這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新紀元”。
AI繪畫元年正式到來?
《太空歌劇院》獲獎不到兩天,網友的負面評論就已經炸開了鍋。
“AI已經智能到會玩藝術了,而且比人類藝術家玩得還溜,這不是驚喜,簡直是驚嚇。”
在推特上,有的人類藝術家氣到怒噴臟話,這波吐槽已經獲得了8萬+點贊,1萬+轉發
也有的選擇深夜emo,發帖詢問自己會不會飯碗不保。
還有人為AI作畫大鳴不平:1839年照相機被發明之時,法國藝術家保羅·德拉洛奇也曾宣布:“繪畫已死”,可是時至今日,攝影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誰還能說繪畫已死?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眾聲喧嘩中,AI技術的運用已經在人文藝術領域大爆發。
杰森·艾倫使用的繪畫工具Midjourney只是眾多AI繪圖軟件中的一款,OpenAI 公司的“DALL-E”、谷歌 Brain 部門的“Imagen”和“Parti”、微軟的“NUWA-Infinity”……各式各樣創作風格的AI工具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
用這些工具創作的繪畫,則顯現出了十分驚人的想象力。在一些成熟的AI畫作中,建筑場景的恢弘感以及人物刻畫的細膩程度甚至已經超越人類畫師。
日本網友@tarte《失落的黃金城》
@Simon_阿文《一片向日葵花海在星空下閃爍》
非洲賽博朋克巫師
戴盔甲的狼騎士,來自@Web3天空之城
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AI繪畫似乎已經能夠捕捉到藝術作品中最微妙的“氛圍感”。
在這組主題詞為“帶有狹長走道的迷宮般老城市建筑”的作品里,破敗狹長的街道籠罩在憔悴的黃昏里,向著不知名的遠處無限延伸,透出幾分傷懷的詩意,很難說這僅僅是色塊交疊的結果。
來自@Web3天空之城
除了這些正兒八經的藝術創作,AI繪畫更引發了一波創作狂歡,不搞藝術的網友也聞風而動,開始用AI生成的各種梗圖。
網友@我是9527號演員利用AI創作的《被外星人攻占的巴黎圣母院》
幾何抽象畫風《下跌的A股》
黑人小哥團隊服務到位,一路把人送到賽博空間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調教AI,面對腦洞大開的指令,AI產出了不少“好怪哦,再看一眼”的鬼畜畫作。
AI繪畫,比你想象的難一萬倍
與高水平相對應的,是AI繪畫的低門檻。
Midjourney、Disco Diffusion等AI繪畫工具,已經實現了傻瓜式操作:只要輸入一段文字,AI就能自動生成相關的圖片。
如果想讓AI畫一只貓,首先要讓它理解什么是貓。
對人類來說,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不過,教會AI認貓,卻一度難倒了全世界的AI科學家。
2012年,Google兩位大名鼎鼎的AI大神吳恩達和Jef Dean進行了一場空前的實驗,他們聯手使用1.6萬個CPU訓練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深度學習網絡,目的就是讓AI理解上面提到的問題:什么是貓?
當時他們使用了來自youtube的1000萬張貓臉圖片, 1.6萬個CPU整整訓練了3天, 最終得到的模型, 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貓臉。
10年之后的今天,AI已經能夠理解“中世紀鎧甲騎士貓”這樣的異次元生物了。
不過,AI繪畫的基本原理依然沒有變:通過大量學習,識別繪畫中的對象以及風格。
調教出一張合格的AI畫作,需要學習模型收集成千上萬張圖片素材再從中提取關鍵信息,并經過反復的參數修改。
既然AI作畫過程中需要引用大量的素材,那么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來了。
使用調教后的AI進行作畫,算不算是對前人作品的剽竊?而當這種通過模仿得到的畫風越來越逼真時,人類藝術家的創作是否會陷入被替代的危險?
對于許多藝術家和畫師來說,他們通過長時間的臨摹、練習、思考,才建立出具有個人辨識度的題材與風格,在AI面前,這些努力看起來不值一提。通過對莫奈作品的深度學習,電腦可以在1分鐘內生成一張“莫奈式”的作品。
人類藝術家苦苦求索的藝術奧秘,在AI那里不過是0和1組成的字符串而已。
而且,AI不需要思考、不需要休息、不會鬧脾氣……
AI替代人類,已經不是一個假設,而是所有人類藝術家面臨的現實難題。
藝術已死?別說的太早
比起AI導致的失業問題,有些人的憂慮更加深遠:AI會殺死藝術嗎?
“我們眼睜睜地見證了藝術的消亡。如果在機器的沖擊下,連藝術工作都不安全,其他高技能工作也岌岌可危。
人類學習繪畫,同樣是從模仿開始,經過大量的重復訓練,才能逐步掌握藝術的基本規律,這個過程和AI的機器學習看起來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
我們都學過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吧?也許,AI只是把這個過程加速了成千上萬倍。
2017 年 7 月,Facebook 聯合羅格斯大學和查爾斯頓學院藝術史系,開發了一種名為創造性對抗網絡 (CAN, 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的AI模型。
學習了八萬張西方古典繪畫之后,研究者稱:“它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美學意識。”
在2016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研究者把CAN創作的作品混入了展區,調查問卷顯示,59%的觀眾分不出來AI和人類的作品。要知道,這些都是審美水平相當高的觀眾。
當AI可以亂真,藝術家的價值在哪里?
實際上,藝術被宣告死亡,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在照相機發明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講過同樣的話:“人只不過按了一下按鈕,機器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攝影作品《萊茵河2號》,拍賣價433萬美元
照相機只需1秒鐘的曝光時間,就能創作出比一切畫家更逼真的影像。
當然,后來的事情我們知道,繪畫并沒有消亡。
對于AI替代人類的憂慮,AI繪畫廠商Midjourney的創始人曾經回應:
我認為藝術家不僅僅是關于圖像的產生者,藝術往往是關于故事和情感的,而AI沒有故事和情感,AI創作的影像的敘事來源于使用它的人。
貝殼皆來自大海,但海洋非造物者。美石皆來自川河,但河流非孕育者。這套系統并無創造的能力,但美可以來自其中。AI繪畫本質如同行云,它并無任何主觀的意愿。
正如畫筆之于繪畫,鋼琴之于音樂一樣,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只是一種創造的工具,而不是創造者。它的創造潛力取決于人類如何使用它。
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就表示,他們旗下的AI繪畫工具DALL-E已經吸引了118個國家的3000多名藝術家。
看來這些藝術家都深諳一個道理:當機器代替工人的時候,只有一種人不會失業——操作機器的人。
參考資料:
1.《谷歌微軟爭相研究AI繪畫:機器想象力逼近人類,可十秒作畫 》,南方都市報,2022-05-30
2.《萬字整理:AI繪畫突飛猛進的一年半》,虎嗅,2022-09-19
3.《趣AI | AI創作電影短片獲戛納大獎 又來搶藝術家飯碗?》,站長之家,2022-09-08
4.《專訪“AI畫圖神器”Midjourney創始人:AI是想象力引擎、不是洪水猛獸》,Gamelook,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