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全球城市和全國城市,找到了定位,上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如何“量體裁衣”?上海發展改革研究院在調查報告中,根據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汲取海外和國內其他地區的經驗,為上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推進措施提出建議。報告中指出,創新供給和制度供給,應成為上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的兩大維度。
創新供給:
實現產業升級是上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下一步要把握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機遇,深入推進系統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增長新動能。
產業政策要避免“刻舟求劍”
過去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期間,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造就了許多產業從無到有,從弱變強,也導致了一些產業依靠投資拉動、低端競爭、產能過剩的發展癥結。對上海來說,實現產業升級是上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尤其是面對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戰略,產業政策仍不可或缺。那上海需要什么樣的產業政策?
“我們的產業政策如果仍通過靜態、固化的產能規劃來為市場指方向,難免出現“刻舟求劍”式結果。”調研組指出,上海可以借鑒全球知名的技術咨詢公司Gartner(高德納)從1995年開始每年發布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思路。高德納曲線重點跟蹤5至10年甚至10年以后成熟的創新技術而非當前已在爬升或進入規模化的技術,這樣一來,新興產業在政府“指揮棒”下轉瞬變成“過剩產業”的問題就可以避免;高德納曲線還注重技術應用方向的細分、動態把握技術成熟狀態,并引入市場化的復合評價機制,這些對改變政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套路”,提高產業政策“精準度”和應變能力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創新需要“四不像”的新載體
創新,上海提高供給效率的最重要途徑。創新靠人,上海究竟缺創新人才嗎?BAT、華為都不誕生在上海,但華為、騰訊、百度都在上海重金投入研發機構,招攬大量研發創新人才;地處杭州的阿里巴巴,每天安排班車,從上海拉上研發人員去杭州總部上班,下班又送回來。BAT和華為對上海重視的背后,是上海在高校云集、產業齊全、開放度高等因素下,長期以來形成的人才高地優勢。
調查組指出,上海擁有大量科研院所、研發中心等研發組織,但這些機構內的創新人才或受困于傳統院所管理體制的束縛,或封閉于跨國公司內部研發體系,上海的技術成果轉化、新興產業發展受限。
“從國內外經驗看,建立新型研發組織,最大限度培植創新文化,吸引“創意精英”集聚并施展才干,已成為趨勢。”調查報告指出,比如貝爾實驗室作為開啟美國大革新時代的標志性機構,最先成功創造以“創新者”為中心的研發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不搞指標考核,給研究人員最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從事科研,鼓勵員工把20%的時間用在感興趣的工作之外的項目上,管理者不能干涉研究人員的工作。又如谷歌重新定義公司,把自身打造成為“創意精英”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近年來,深圳也涌現了光啟研究院、清華研究院等一批“四不像”的新型研發組織,把研發創新與市場應用整合為一體,成效明顯。
調研報告建議,上海要增強產業的創新供給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紙變錢”效率,需要創建一批面向產業、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組織,實行寬松的管理模式和靈活的用人機制,以優質的研發載體集聚一批國內外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
制度供給:
調研報告指出,看不見、摸不著的制度,也是一種供給,上海需要增強制度供給的有效性,關鍵是政府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轉變角色和管理經濟方式,加強功能性政策供給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白地政策”,值得借鑒
上海大多數區域,早已是“寸土寸金”。上海“十三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要實現規劃建設用地總量負增長。然而發展實體經濟,仍需要土地作為載體。調查報告指出,上海可以通過用地方式的改革,推動土地要素優先向新興產業、中高端環節配置。比如探索開展“白地出讓”試點,增強土地利用的規劃彈性。
“白地政策”由新加坡在1995年提出并試行,其特點是允許開發商在招標合同規定范圍內,可以視市場環境變更土地使用性質和功能比例。建議借鑒新加坡“白地政策”,開展工業園區、城市更新區域的“白地出讓”試點,在固化建筑容積率、高度上限等總體指標的前提下,提高控詳規劃的靈活性。完善“彈性出讓”制度,增強土地供給方式對于產業供給變化的適應性。研究通過“帶方案”出讓、“綜合條件最優者得”、細化協議出讓范圍等方式支持優先發展產業,根據產業生命周期和企業生命周期,研究實施用地彈性年期出讓。推行多元化土地租賃制度,提高土地有效利用水平。加強閑置土地和廠房短期利用和臨時租賃管理,制定鼓勵政策,提高企業閑置地、閑置廠房等的使用率。
將招商引資作為“首道關口”
調查報告提出,上海應把招商引資作為篩選優質新增產能的“首道關口”,克服“拉到籃里都是菜”的粗放做法。可以推廣“新橋模式”,探索合作招商。鼓勵鄉鎮與品牌園區、專業化開發集團合作,共同投資成立開發主體,充分發揮先進品牌型園區和開發公司的綜合優勢,推廣鄉鎮與園區合作招商模式,推動上海各類開發區整體提質增效。推廣“市北模式”,探索產業鏈招商。由專業化團隊進行有針對性、程序化的招商,以產業鏈分析為基礎,立足構建整條產業鏈,尋找和彌補薄弱環節,確定目標企業,打造高端產業集群。探索首席財務官(CFO)招商。建立與企業需求相對應的“話語體系”,創新招商引資政策的“財務數據呈現方式”,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