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象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津市市自2012年啟動該項建設以來,建成區內“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效應初步顯現。今年6月,津市市又被確定為湖南省4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省財政將給予專項資金補助,為津市海綿城市建設增添了新的動力。
前期基礎扎實。2012年以來,津市實施了一系列城市整治提質工程,為海綿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小區功能全面提升。投入1.6億元,對80個敞開式小區和城中村實施了道路黑化、人行道滲水鋪設、雨污分流、管線入地、綠化亮化等工程,小區功能得到極大提升,小區環境極大改善,市民廣泛贊譽。三眼橋敞開式小區改造模式被全省推介。二是主次干道改造升級。目前,津市市已基本完成瀝青道路改造,實現了道路的“白改黑”。完成16萬平方米人行道滲水鋪裝,占總量的51.8%。三是河湖水系凈水清流。投入8000多萬元,對市中心24公頃的三湖公園實施了生態駁岸建設、建筑美化亮化、河湖連通等綜合治理工程。投入9000萬元,整治澧水河道3.3公里,護岸4.5公里,疏浚淤泥25萬立方米,綠化河道沿岸2.6萬平方米。四是黑臭水體恢復清澈。投入1200多萬元,對城北區的雙濟溝進行了徹底改造,使這一條長500米、寬10米的“龍須溝”變成了靚麗的風景綠化帶。截止目前,津市市按照黑臭水體專項治理方案,已完成黑臭溝渠治理3條2462米,黑臭堰塘治理8個24630平方米。五是雨污分流各行其道。投入3800多萬元,對城南區4.9公里的津市大道、城北區8公里的車胤大道、九澧大道等城區主干道全部實施了雨污分流。通過污水處理廠對全市生活污水綜合處理,COD濃度由處理前的年均300毫克/升,達到處理后的排放水一級B類標準。六是園林綠化加密添彩。津市市在獲得全省第一個縣級市“省級園林城市”稱號后,持續加大園林綠化投入,近2年建成區綠地面積增加63.6公頃,綠地率達35.9%,綠化覆蓋率達到41.6%。
后期推進有力。今后三年,津市市計劃總投資22.7億元(第一年9.2億元、第二年7.4億元、第三年6.1億元),重點建設公園生態修復工程、道路廣場建設工程、黑臭水體整治工程、海綿企業建設工程、海綿社區建設工程、海綿機關建設工程等6大工程,通過項目的實施,試點區增加蓄水20.8萬立方米,增加區域蓄存利用3.3毫米,減少徑流80%以上,每年利用雨水12萬立方米,地表水質達到三類水質標準。一是高標準規劃。制定了《津市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實施方案》,將海綿城市建設分為申報方案編制期(2016年)、建設期(2016年-2018年)、運營期(2018年)三個階段,主要從黑臭水體治理、排水管網改造、易澇區域治理、市政道路建設、公園和廣場建設、雨水調蓄利用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啟動試點建設工作。二是強團隊支撐。成立海綿城市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發改局、財政局、住建局、水務局、環保局、國土資源局等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啟動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精心斟選編制單位,廣泛進行了資料收集、現場勘探等。建立津市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支撐團隊,聘請省建科院對津市海綿城市提供技術服務,2名工程師入駐津市,已編制項目計劃書和項目推進計劃書,并開展相關技術指導。三是重資金保障。海綿城市建設包括一大批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保障要求很高。津市市按照省廳打捆打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要求,與省建工集團對接洽談,將海綿城市項目納入到打捆打包范圍,雙方就資金籌措和具體操作多次協商后,已達成框架協議,津市海綿城市建設正大跨步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