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又抵達了新的高度,而且首次突破云層高度。但從動工到開業,這座城市對此卻始終相對平靜。
今天,高達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樓下,“建設者榮譽墻”揭幕,大樓裙房和地下室同時試運營,這座中國第一、世界第二超級摩天大樓開始分步啟用。與2008年11月29日開工相似,這次同樣沒有特意選擇帶“8”的日子,一切都簡單務實。
其實,“上海中心”開業的意義不言而喻,因為這是浦東陸家嘴地區超高層建筑的收官之作。1993年,上海市政府批復了陸家嘴中心區規劃,確定建設3幢超高層。次年,第一幢超高層金茂大廈開工,整個城市為之動容。1997年,第二幢超高層環球金融中心開工,此后多年都是輿論關注焦點。而“上海中心”給人的感覺,就是靜靜地設計、靜靜地建設,然后靜靜地開業。
這座世界第二高樓的“低調”,或許是因為上海人已經見過很多摩天大樓,早已過了只為大樓高度而興奮的時代。或者說,他們更多地開始思考,建設“上海中心”這樣的超級摩天大樓,除了刷新城市高度,究竟還能為這座城市增添什么厚度?
上海不斷攀援向上,究竟是為了什么?
高度下面的深度:為何替陸家嘴挖一條“地道”
有人說,“上海中心”之所以相對平靜,甚至有點平淡,是因為沒有去爭世界第一。試想,如果矗立在陸家嘴的是一幢世界第一超級摩天大樓,肯定會吸引更多關注。
2006年4月,當“上海中心”項目管理團隊組建時,世界第一高樓迪拜的“哈利法塔”已開工兩年。作為后發項目,完全有時間在向全球征集設計方案時,把超越“哈利法塔”作為一項要求提出來。
但“上海中心”并不簡單追求世界第一,他們更關注的是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在上海中心大廈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建平看來,最終選擇632米的建筑高度,是充分考慮了420.5米的金茂大廈和492米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高度差。“環球金融中心比金茂大廈高71.5米,上海中心又比環球金融中心高140米,差不多是前兩者高度差的兩倍,在視覺上,這是最美的頂部上升弧線。同時,也考慮到了與東方明珠、外灘建筑群、人民廣場等重要建筑、城市空間的關系,以達到遙相呼應的效果。”
不刻意追求建筑的物理高度,是發展時代最需要的理性。目前還不為外界所知的是,“上海中心”不僅不求最高,還把很大的功夫做在了不顯眼的地底下。在這里,要完成改善陸家嘴人群流通的關鍵一筆。
這20多年來,陸家嘴核心區一直是浦東開發開放的亮點,但也始終爭議不斷。最讓人詬病的是交通不便,想去的地方明明近在咫尺,卻如天涯般難以抵達。對陸家嘴來說,一個繞不過去的難題,是便利的步行交通究竟有無可能實現。
在“上海中心”地底下,為陸家嘴地區代建了一條地下“公共大街”,總投資1.88億元。這條街連接“上海中心”及旁邊的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國金中心和地鐵2號線陸家嘴站。投入使用后,將使陸家嘴核心區在路面、人行天橋之外,更在地下實現“根系連接”。
值得一提的是,這條“公共大街”不但提供交通便利,還具有曲線無邊際的前衛設計風格,流動且富有變化的燈光效果,讓行人感受時尚氛圍。
這些年,陸家嘴先后崛起了235幢高樓,幾乎天天都在長高。但終有一天將不再長高。這一天,隨著“上海中心”的開業,已經到來。作為區域內最高的“大個子”,“上海中心”在建設之初,就將其關注重心投向地下,承擔起了連通周邊摩天大樓同伴的責任,這是相當關鍵的。因為一旦建成后,不可能再重新挖掘地下通道。
一座超級摩天大樓不是孤立的存在,它要與周邊環境協調,更要為所在區域提供公共服務,這才是有擔當的大樓。而這,“上海中心”正在嘗試。
高度后面的厚度:如何為浦東補短板出一份力
去年底以來,“上海中心”的受關注度迅速上升。不僅因為其接近開業,還因為樓里的上海觀復博物館已布展完成。地處這座中國第一高樓的37樓,坊間稱其隱于“云間”。
這話可能略有夸張。但如果說,這座博物館讓“上海中心”在擁有高度的同時,還擁有了悠長歲月的文化厚度,顯然是毫不過分的。
令先睹者驚喜的是,走進這座現代化高樓,傳統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又步步相隨。設計者為了給鋼筋水泥注入文化靈魂,先后與國內外知名博物館商洽,最后與收藏家馬未都一拍即合。
搭乘電梯到37樓,眼前是一道用金剛噴砂刻字工藝造就的生僻字文化墻。博物館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金器館”、“造像館”、“東西館”和以宋代瓷器展品為主的“瓷器館”。在這里,可以對比不同朝代官窯器的變化,也可以領略從商周至明清的“黃金時代”。
在這里,還有用近179萬根手工掐絲、1379塊琺瑯無縫拼接而成的景泰藍地面,更有中國最高的中式庭院。這座明代風格的空中園林“半畝園”,園內有亭臺樓閣、假山流水,將建筑、山水、植物融于書畫般的意境中。
作為上海觀復博物館和地下五層“寶庫1號”的運營方,“寶庫中國”董事長周忻認為,“上海中心”最不可思議的不在于其物理意義上的高度,而在于其對傳統文化的敬意的高度。在這個嶄新的空間里,人們可以開啟的不僅是現在與未來的生活,還將喚起城市的記憶,感受文化的溫度。
其實,文化厚度不僅僅是“上海中心”的需要,更是浦東的需要。
這20多年來,金橋開發建了一片廠,陸家嘴開發造了一群樓。現在,功能形象出來了,經濟發展上去了,但這片區域的文化建設依然有短板。在浦東新區的決策層看來,文化也是一種營商環境,對于正面臨二次創業的浦東來說,這塊短板必須補好。
最近,浦東正在加快推進浦東美術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建設,吸引上海輕音樂團等國內外頂尖文藝團體入駐。同時,還依托城市更新計劃,在商務樓宇、街道社區、濱江地區、碼頭老廠房和邊角空地,籌建小型專業博物館、藝術畫廊、大師工作室、文化體驗中心、電影院、小劇場和文學咖啡館等。
這些舉措都表明,未來的浦東不僅需要硬實力的再提升,還需要軟實力、軟環境以及人精神面貌的同步提升。在其最核心的區域,在最具標志性的“上海中心”,不過于強調其高度,而是費盡心思打造文化厚度,顯然具有“宣示價值”。
從這個角度看,一座有靈魂與內涵的超級摩天大樓,來得正是時候。
高度上面的氣度:能否成為上海全新時代的標志
對于任何一座摩天大樓而言,如何提供有創意的“云端體驗”,都是無法繞開的課題。
“上海中心”的觀光層設在118層和119層。這個被稱作“上海之巔”的地方,總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游客可以在360°的環形空間俯瞰浦江兩岸。但如僅此而已,就談不上創新了。
為了降低大風造成的大樓搖擺,現代化摩天大樓都會安裝阻尼器。“上海中心”的阻尼器創造性地利用“電磁原理”,節省了400多平方米的空間。這樣,阻尼器所在的580多米高的頂層,便有了觀光空間。在這個被稱為“上海慧眼”的云端,今后海內外頂尖藝術家將舉辦小型演出和藝術品展,觀眾可在此體驗“天人合一”。
當然,除了觀光的游客,“上海中心”還需要為工作生活在其中的3萬多人,打造人性化的超高層建筑生活方式。于是,整座大樓被分成了9個垂直社區,除頂部觀光區外,其余各區的高度都在12層到15層之間,共有21個“空中大堂”。
因為每個垂直街區都有了自己的公共空間,設有小超市、餐飲、銀行、咖啡廳、空中花園等,這就降低了人們下到地面的需求,多了便利,降了能耗。而對整個大樓來說,也向建設溫馨“垂直城市”的目標,靠攏了一步。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中心”還是綠色的。比如其創新采用的兩層獨立幕墻設計,就像是大樓的兩層皮膚,減少了24%的風壓。兩層皮膚間的空間,更像保溫瓶一樣發揮節能作用。上海中心大廈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葛清透露,今年1月中旬,上海室外溫度降到了零下7攝氏度,當時大樓內沒有開啟中央空調,室溫卻達到14攝氏度。
類似的綠色創新技術,“上海中心”創造性地用了40多項,因此獲得中國“綠色三星”認證與美國LEED白金級認證。由此,它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幢同時獲得這兩項認證的超高層建筑。
客觀地看,陸家嘴這三幢超級摩天大樓,代表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金茂大廈為代表的內資集聚時代,第二個階段是以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為代表的外資集聚時代,第三個階段應該是以“上海中心”為代表的創新集聚時代。
從體量上看,“上海中心”相當于一個“站著的外灘”。從產業定位上看,“上海中心”的目標是“站著的華爾街”。當前,陸家嘴以金融、高端航運服務和商貿為主,會展、旅游業為補充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而這,也是上海城市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可預見的是,“上海中心”將吸引一大批國際知名龍頭企業入駐,成為一座“總部之樓”、“創新之樓”。
對于“上海中心”,這座城市對它的期待有很多。但最關鍵的應該是,希望它以其突破云層的非凡高度,成為上海進入一個全新時代的標志。而這個新時代,顯然就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