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商丘市帝和·溫莎陽光小區,業主劉女士像往常一樣,將整理好的垃圾按類別投放到了智能分類垃圾箱內,回收金額立即到賬。小區的智能垃圾回收站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這給劉秀華帶來了不小的便利。她告訴記者:“家里積攢的紙箱、礦泉水瓶子、讀完的報紙都可以分類投送到不同回收箱里。操作也很簡單,只要用手機微信掃一掃,投放的物品總重量和置換的金額也會顯示出來,直接打到手機上,很方便,也很環保。”

“小區的很多業主已形成垃圾分類處理的習慣,有不少人把垃圾拿來稱重變現,雖然錢不多,但意義重大。”小區的環保督導員劉先生向記者介紹著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情況,“小區光紙殼一天差不多能收一百五六十斤,公司統一用車拉到城郊的垃圾分揀中心再進行進一步處理。”
據介紹,帝和·溫莎陽光小區是一個打造的示范點。記者看到,有一個紅色的大垃圾箱和6個可收回的垃圾箱并排放在小區內,箱子上還分別寫有紙張、塑料、織物、金屬、玻璃等字樣。如果沒帶手機或者不會用智能手機的,在一邊值班的環保宣導員就把錢掃到他的手機上,然后給居民現金。環保宣導員雙休日全天值守,周一至周五每天17時—18時30分值班。
全民參與垃圾分類,共享環保低碳生活。3月1日,《河南省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據商丘市睢陽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目前城區范圍內有多家環保科技公司從事類似的社區垃圾回收再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商丘市睢陽區已有35個小區參加。目前,正啟動示范片區垃圾分類工作,開展首批居民小區試點,原則示范片區首批開展數量不得少于2個居民小區,逐步實現由個到點到面到片區的規劃。謝福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工作重點轉向進機關單位。”
在商丘市睢陽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記者看到有一個睢陽區垃圾分類數據可視化平臺,上面的數據實時變化。負責人說,這可以體驗高科技,對垃圾分類實時進行監測,對運營企業進行監管,還能對以上大數據進行提取和分析。
記者從商丘市城管局獲悉,目前商丘市中心城區每天生活垃圾產生總量1200多噸,2021年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總量91250噸,其中塑料廢物回收利用量10950噸。隨著商丘市生活垃圾分類智能化的進一步推進,跨出房門即可變廢為寶的個人心愿和垃圾分類保護環境的大眾愿景,通過現代科技的力量將在我市更多的小區實現。
來源:商丘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