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位于貴州省紫云縣板當鎮的青山果園,120余畝蜂糖李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即將迎來豐收季。“去年因為沒有防護技術,導致果園出現大量裂果,損失慘重。今年多虧有安順學院農業專家們的指導和幫助,我們從種植到管理都采取了多項應對措施,應該會有一個好收成。”果園負責人王榮剛說。
2015年,王榮剛從鎮寧縣六馬鎮找到一批品質優良的蜂糖李種苗帶回家鄉紫云發展,并于2021年進入盛果期。臨近采摘前,一場大雨澆滅了他所有希望。由于被雨水長期浸泡,果園80%以上蜂糖李出現開裂現象,損失超過50萬元。
正當王榮剛發愁之際,當地農業局聯系到來自安順學院農學院的科技助農團隊。在團隊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王榮剛采取了覆膜、套袋、調整肥料配比等方法,最大限度克服極端天氣對果實的影響。同時,團隊還為其提供了一整套物理預防病蟲害的方法,有效實現了果園生態與效益的兼顧。
依托高校科研優勢,及時解決群眾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助力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縱深推進,實現高質量發展。在貴州,王榮剛的“獲得感”并非個例。作為貴州省較早設立農學學科和開設涉農專業的高校,2021年以來,安順學院立足實際,以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落戶該校為契機,利用科技與人才優勢創新助農模式,貢獻智力資源,助力鄉村建設,實現了服務鄉村振興與學校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科技助農 因地制宜謀產業
從種李子到種紅薯,鎮寧縣沙子鄉灣田村的村民們正在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過去看別人種什么我們就種什么,沒有技術和銷路,根本看不見效益。現在安順學院的專家不僅給我們規劃了適合種什么,還給我們帶來良種,對接了銷路,產品種下去根本不用愁。”村民們說。
灣田村距鎮寧縣城49公里,有6個自然寨,5個村民組,共700余戶人家。作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當地山高谷深,平地少,坡地多,自然環境相對薄弱,青壯年人員70%均整戶外出務工,農村農耕產業全靠在家老人傳統勞作,農產品收益甚微。村里雖然有農業合作社,但因產業定位不準,發展不成規模,基本屬于虧損或無業務狀態。
如何實現產、供、銷的有機聯動,讓農業產業真正賦能鄉村發展?作為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鄉村產業方向負責人,安順學院農學院院長張玉波在了解到灣田村的情況后,第一時間帶著團隊赴現場進行考察調研。
“由于村里離縣城較遠,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過去村民們種植的李子或其他傳統作物往往會出現滯銷情況,很容易挫傷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張玉波說。
改種個頭碩大、產量高且淀粉含量極高的紅薯,成為張玉波及團隊為灣田村產業結構調整開出的“秘方”。依托安順學院農學院建立的紅薯品種改良科研基地,學院不僅為村民提供了由基地自主培育的優良薯種,還為村里的合作社對接了具有穩定生產能力的紅薯加工廠,并簽訂了固定收購協議。
如此一來,村民只管按照技術規范種植,合作社負責及時運輸,加工廠不僅有了穩定的產品供應基地,同時也解決了產品銷售的問題,實現了多方共贏。“經測算,當地種下的紅薯畝產達到6000斤,產值可達3000元。”張玉波說,在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下,如今自愿參與到紅薯種植中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笑在臉上,喜在心頭。
強基扶智 增強群眾發展內生動力
在鎮寧縣募疫鎮,由貴州眾鑫益民生態有限公司種植的80多畝滇黃精生長正盛。不過,當初公司在培育黃精種苗的時候,引進的可不是這個品種。
“黃精是當下備受歡迎的中藥材,市場前景很可觀,所以當時我們只想著把黃精種出來,根本沒有考慮品種的問題,幸虧安順學院的專家及時給我們指出了問題所在。”想起2021年前公司在實驗基地里培育的那一批“雜牌”黃精,公司負責人龍本洪至今依然心有余悸。
因看好林下經濟發展前景,2020年,在黔東南做藥材生意的龍本洪來到募疫鎮,流轉400多畝土地,打算發展中藥材產業,并將市場價值較高的黃精作為“主打產品”。然而,由于自身缺乏專業知識,于是在品種選擇時出了錯。
基于自己常年從事貴州中藥材種質資源普查及品質監測的工作,2021年初,作為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中草藥專班負責人的沈昱翔來到基地考察。在基地里,沈昱翔一眼就看出正在培育的黃精屬于非典籍藥材,即便種出了來,根本無法進入市場銷售,如果不及時更換品種,必將為企業帶來巨大損失。
為此,沈昱翔不僅及時提出公司在品種選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建議及時止損。同時,還通過對當地氣候環境的調研,為基地推薦了更適合當地種植的滇黃精進行推廣。
有根植鄉村發展的志向,卻缺乏相對專業的知識,導致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偏差和損失。募疫鎮之行,也為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產業專班的專家團們帶來了更深的思考。
“只有將農業培訓前移,真正下到基層一線,走進百姓心里,著力提升農民素質,培養出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農業現代化才有可能真正變成現實。”沈昱翔說。安順學院充分發揮教育職能,圍繞鄉村振興強化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掛牌成立了鄉村振興產學研基地,成立“四新”“四化”專班、服務農村產業革命專班等方式,面向基層開展“三農”專業知識培訓班和實用技術培訓。
截至目前,安順學院在全省掛牌成立了30余個鄉村振興產學研基地,進行數百場農民高素質培訓,覆蓋農戶和一線農技人員2萬余人次,被貴州省農業農業廳遴選為“貴州省農民農訓培育公益機構”,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撐。
校企聯動 打造“智庫”賦能鄉村振興
“通過與安順學院專家的合作,不僅讓我們刺梨基地在種植上持續優化,在產品深加工方面也收獲了可喜的成果,極大提升了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說起與安順學院的合作,貴州天賜貴寶食品有限公司(下稱天賜貴寶公司)董事長閆福泉如此評價。
依托各自的資源優勢,4年多來,雙方開展了金刺梨主要化學成分、揮發性成分、儲藏保鮮技術、果汁褐變因素、金刺梨精深加工產品研發等系列研究,均取得不錯成果。
“北有紅枸杞,南有金刺梨。”金刺梨作為貴州安順獨有的野生資源,因果實金黃、清香爽口、營養豐富備受人們青睞,是貴州獲國家保護的植物新品種,在食品、保健品、醫藥等大健康領域中具有廣闊應用前景。近年來,安順市提出將金刺梨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產業大力發展,目前,安順金刺梨種植面積達30萬畝,覆蓋全市55個鄉鎮345個村,涉及種植合作社70個、大戶523戶、散戶近2.75萬戶,帶動受益人數9.52萬人。
“金刺梨的種植及精深加工技術涉及專業領域較為廣泛,涉及到食品科學、化學、農學、生物學、地理等領域,屬于多學科交叉范疇,必須通過合作才能實現共贏。”閆福泉說。早在安順大力發展金刺梨產業之初,由于受到資金、科研、技術等因素影響,使得金刺梨產業更多停滯于初級產品加工階段,產品較為單一,科技含量低,其原有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未能得到深入開發利用。
2018年,天賜貴寶公司與安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貴州金刺梨研究與開發工程研究中心”,圍繞金刺梨品種更新、病蟲害防治、深加工產品研發等開展系列研究,著力解決金刺梨原汁貯藏過程中分層沉淀等現象,推進產品質量提升。
為了突破目前安順市金刺梨原汁加工產品單一問題,安順學院金刺梨專班除了積極參與到企業新型刺梨汁飲料的開發中,還在安順學院現有研究平臺基礎上,以金刺梨果渣廢棄物為原料,研發出了餅干、蛋糕、刺梨酥等金刺梨果渣纖維焙烤系列休閑食品,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只有企業做好了產品深加工,有了好的銷量,才可能反過來真正助推當地種植戶的發展,帶動大家過上好日子。”安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楊莉莉表示。接下來,安順學院將繼續發揮傳統特色優勢,持續強化貴州省高校鄉村振興研究中心建設,培育和持續增強學校賦能鄉村振興新的增長極,產出優秀成果,提升服務能力,為奮力描繪貴州鄉村振興美麗畫卷做出更大貢獻。(文/陶陶、陳潔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