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既阻擋了國內學生赴海外學習的腳步,也給來華學習的學生造成一定困難。如何在難以返校的情況下繼續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的線上教育教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以下簡稱“哈工程”)尋找新思路,謀求新變革,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做好來華留學生培養工作,提升教學質量,創新“在地學習”方案,探索了一條后疫情時代的留學新路子,受到來華留學生的歡迎和肯定。
“老師,我家在農村,上不了網,怎么辦?”“老師,我在家做不了實驗,怎么辦?”……2021年秋季學期開學之前,因疫情原因,哈工程部分巴基斯坦學生無法返校繼續學業,向學校發出了一系列求助。這些巴基斯坦留學生回國后一直無法返回中國校園,只能在當地家里接受線上教學。然而,很多學生受到客觀環境、經濟條件的限制,很難完整地參與線上學習,一些科研活動更是難以開展。
留學生的擔心與焦慮引起了學校的高度重視。經過全方面了解情況,學校積極尋求解決思路,提出了“在地學習”方案,決定啟動聯合開展教學活動的創新之舉。
“水聲工程學院與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通信衛星大學有著比較穩定的合作關系,此前簽訂過共建中巴海洋信息技術聯合實驗室的合作協議,約定在海洋信息技術領域開展短期互訪、教育培訓、科研項目、聯合海試等多項深度合作。”哈工程水聲工程學院院長喬鋼說。
據介紹,依托于雙方共建的聯合實驗室,學校創新性地提出了“在地學習”方案,讓巴基斯坦留學生以訪問的形式前往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通信衛星大學,接受兩校的聯合培養。
“方案重點面向水聲工程及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學位生,秉承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由巴方提供教學、實驗、網絡通信、食宿、安全保障等硬件環境,我校則以線上方式進行授課、實驗和論文撰寫的指導。”喬鋼說。
經過一個多月的前期籌備,哈工程制定完善方案,出資配齊設施,2021年9月22日,學校與巴方共同舉行了線上開學典禮,第一批12名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正式開啟了他們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通信衛星大學“在地學習”的新生活,“續上”了他們留學的校園生活。
為了讓這些學生無后顧之憂,哈工程專門設立了專項基金,用于支付學生在求學期間的學費和必要生活費,支持他們全力投入學習與科研。同時,學校還聘請了一位外籍教師作為管理人員,指導學生生活和學業。
“和同學們一起在校園里學習討論,這種氛圍真是太棒了!”巴基斯坦學生們紛紛表示。在哈工程的支持與幫助下,這些巴基斯坦留學生安心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通信衛星大學繼續學業,既可以在線上順暢地與哈工程的專業指導教師進行交流,也可以在線下向伊斯蘭堡通信衛星大學教師請教問題。“學校的圖書館和實驗室也隨時向我們開放,這為我們的學習和科研提供了便利條件。”一名學生說。
良好的學習氛圍、優質的教育資源,帶來的是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僅一個學期的時間,學生們就參加了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培養效果明顯。
“盡管是在當地學習,但我們對這些巴基斯坦學生的培養與管理,和在校留學生是一樣嚴格的。”哈工程國際合作教育學院副院長丁學忠說。
“‘在地學習’方案不僅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解決學習條件問題,也通過對留學生的聯合培養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校長助理趙玉新說。
截至目前,哈工程這些留學生中已有1名博士生、2名碩士生順利畢業。這一方案也將會繼續推廣至全校范圍內所有專業的留學生。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31日第9版
作者:本報記者 曹曦 通訊員 胡瑩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