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desk數據顯示,1月31日,比特幣價格跌破1萬美元,創2個月低點,較2018年12月中旬19282.73美元的高點跌去48%。而在1月份,比特幣的跌幅也達28%,總市值蒸發600億美元,為3年來最差月度表現。目前,比特幣最新交易價格仍在1萬美元左右。
監管打壓誘發暴跌
目前來看,比特幣等加密虛擬貨幣所積累的高風險,已引發監管層的密切關注,加密虛擬貨幣嚴監管的呼聲再起。業內人士認為,導致本輪比特幣下跌的因素很多,但全球范圍內的監管打壓,或是引發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整體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從1月30日起,韓國正式實施虛擬貨幣實名交易制,現有虛擬貨幣賬戶一律停用。此舉旨在提高交易透明度,防范投機勢力新入虛擬貨幣交易市場。1月31日,韓國海關財務調查部門查獲總額達6375億韓元(約合5.94億美元)的加密貨幣相關非法外匯交易。據了解,根據韓國法律,所有超過3000美元的海外匯款都需要證明文件,每年累計海外匯款存在5萬美元的限制,但加密數字貨幣則沒有任何匯款限制。隨著調查的繼續,韓國監管層可能進一步擴大查獲范圍。
不僅是韓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1月30日表示,已經獲得“要求停止和凍結可能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首次代幣發行(ICO)資產”(6億美元)的法庭命令。同日,Facebook宣布,將禁止推廣加密貨幣的廣告,以阻止“金融產品和服務經常與誤導性和欺騙性的促銷行為聯系在一起”。
1月29日,菲律賓證券交易委員會表示,該部門正在起草規范加密貨幣交易的法規,以保護投資者,降低詐騙風險;相關規定將包括加密貨幣發行與注冊等部分,預計將于今年確定。
同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附屬機構投資者教育中心聯合開展了有關ICO及加密貨幣所涉風險的公眾教育活動。香港投資者教育中心主席黃天佑稱,ICO及加密貨幣是高風險產品,加密貨幣并非貨幣,而是一種虛擬商品,并沒有實物或發行人支持,也不具備成為支付媒介或電子貨幣的條件。同時,ICO和加密貨幣的前景并不明朗,并不適合普通人投資。
監管難題待解
“在無序的市場中,大漲大跌不足為奇,機構配合做空機制獲利,散戶面對大鱷只能袖手旁觀。”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培訓中心研究員邵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而監管能力不協調,致使數字貨幣市場更具波動性。因此,加速建設全球統一的監管機制勢在必行,也有利于數字貨幣背后技術得到穩定發展。”
但是,對加密數字貨幣的監管一直是監管層面臨的難題。北京網絡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鷂指出,目前,加密數字貨幣的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如沒有系統治理與國際合作,恐怕很難禁絕。
據統計,在全球246個國家和地區中,有99個(占比40%)對比特幣的交易和使用不施加限制,130個(占比53%)沒有對比特幣的合法性明確表態。僅7個(占比3%)對比特幣進行嚴格限制,10個(占比4%)定義比特幣交易為非法行為。
“提到比特幣,無論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已經將其視為資產或虛擬貨幣的國家,還是俄羅斯等提示風險的國家,對這一已經發展7年的事物,仍然無法準確判斷,到底應隸屬于‘證券’,還是‘金融資產’,抑或是‘貨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向記者表示,“在當前金融監管格局下,似乎無法有效地對比特幣等加密數字貨幣進行監督和管理。”
作者:記者 李 思
責任編輯:蟲兒飛h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