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債市在強監管和金融轉型等多方壓力之下,陷入反復尋底過程。多位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政策對債市邊際影響會逐步減弱,目前需保持謹慎,以防守為主。去杠桿過程會先苦后甜,未來整個金融生態鏈將被重塑,優質資產和優質投資機構最終會脫穎而出。
債市尋底 先苦后甜
去年4月以來,涉及同業、信貸等多個市場的政策陸續出臺。上周末,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下稱“4號文”)等3份文件,進一步整治銀行業市場。在債券投資人士看來,監管力度加碼,債市繼續承壓,但市場情緒受監管的影響已明顯減弱。
富安達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監李飛表示,4號文是2018年銀行業監管整頓的綱領性文件,未來監管力度會只增不減,債市將繼續承壓。
李飛表示,雖然本輪債市調整幅度和時間跨度都比較大,但實體經濟仍有較強韌性。未來債市的投資機會可能來自資金面的邊際改善和銀行業整頓取得的成果。
繼續尋底并不意味著債市就此低迷。萬家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監蘇謀東也對此認為,從銀監會4號文來看,監管的思路是明確區分存量和增量,避免政策疊加、力度疊加,能夠保證力度和節奏。監管本身影響的是市場長期變量,從全年維度看無需過度悲觀。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對嚴監管形成一致預期的情況下,監管加碼對債市情緒上的影響已減弱不少。某大型私募表示,去年三季度時,市場還幻想監管會有所放松,近幾個月,監管趨嚴已成為共識,對市場情緒的沖擊不大。
盡管短期承壓,但在債券投資人士看來,待去杠桿過程收尾,金融生態鏈將被重塑,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需要耐心守候。
蘇謀東表示,防風險、去杠桿會對基本面產生一定影響,比如對M2和社融,進而影響資本市場。但短期來看,最大的影響仍在于投資者預期和風險偏好層面,這也是本輪債市短期大跌的主要原因,因為基本面和資管行業實質性的調整是相對滯后的。
蘇謀東稱,中長期來看,經過本輪監管周期,整個金融生態鏈都將重塑,過去盲目加杠桿、期限錯配,以及過度投機炒作都將受到限制,最終影響資產定價。在這個過程中,相信未來真正優質的資產以及優秀的投資機構會脫穎而出。
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總經理莫遷也表示,去杠桿對于債券投資來說是個先苦后甜的過程,金融收縮期間利率走高,債券投資面臨壓力。但進入去杠桿的后半段,利率可能會轉向下行,為債券投資帶來一些轉機。目前債市和許多周期性行業的周期有所拉長,等待的時間可能會比以往更久,投資者需要更加耐心。
而對于信用風險,李飛判斷,盡管整體信用風險時有爆發,但依舊可控。因為新的違約主體出現較少,市場對其他違約事件已有一定預期,而且前幾年過剩產能違約較多的行業,近兩年現金流和盈利能力已明顯改善。
基金以防守為主
低風險品種受青睞
盡管看好未來的趨勢,但短期內不少債券投資人士表示已轉向防守為主的策略。
李飛表示,去杠桿最主要的影響是無風險收益率上升抑制了各類資產估值,隨著去杠桿的逐步展開,資產波動可能會加大。目前,債市投資仍應以低久期高流動性的防守策略為主。
莫遷也表示,短期風格偏向防御,主要是采取中短久期、中高評級的信用債和票息策略。目前中高評級信用債的絕對收益水平處于歷史高位。
一位私募基金經理也表示,投資高等級短久期信用債防守為主,后市還要觀察低等級信用利差擴大的風險。
一位公募基金專戶基金經理則認為,目前在配置結構上,宜減少信用債配置比重,增配風險較低的利率債。結構型調整過程中,一些優良資產如十年國開債等利率債也會下跌,可從中尋找機會。
蘇謀東則表示,未來需要密切關注基本面、通脹、海外貨幣政策周期等因素,策略上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另外,去年以來轉債市場擴容,為組合貢獻了超額收益。今年轉債市場仍將維持快速發展勢頭,未來也將密切關注該領域內的投資機會。證券時報記者 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