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年多的去庫存,公募基金超期未募現象明顯緩解。根據證監會最新發布的基金募集情況顯示,截至11月底,有23家公司旗下共計41只產品超期未募集,較高峰時的375只減少近九成。不過,記者了解到,按照相關監管要求,有2只超期未募產品的9家基金公司申報新產品流程恐將受阻。
數據顯示,今年4月,超期未募基金嚴重積壓,截至當月底,共有375只獲批基金超期未募,如此大量的庫存引起行業極大關注。
5月份,監管層為緩解基金公司去庫存的壓力,對超期未募集基金做出安排,允許基金管理人自行選擇是否延期募集,基金公司可以選擇作廢批文或將募集期延長。半年過去,這些措施取得顯著效果,11月底的數據顯示,目前處于超期未募集狀態的基金僅有41只,涉及23家基金公司,產品數量較4月底時減少了89.07%。不過,其中數家基金公司不得不面臨申報新基金流程拉長的局面。
根據相關規定,基金管理人有以下情形產品達到2只或以上的,在上報新基金時注冊審查期限為6個月:1、6月1日后準予注冊的基金產品超期未募集的;2、5月31日前已準予延期募集備案的超期未募集基金產品,未在備案回函要求的有效期限內進行募集的;3、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期間準予注冊的基金產品,未在2017年12月1日前進行募集的。
從目前超期未募集的產品情況來看,并沒有基金公司涉及第一條規定的情況;第二條規定中也僅有興銀基金和英大基金的各2只基金在列;而第三條規定涉及的基金公司數量就達到7家,包括銀河基金、平安大華基金、東興證券、新華基金(博客,微博)、新疆前海聯合基金、浦銀安盛基金和江信基金,超期未募集基金數量在2只到5只不等。
數據顯示,上述9家基金公司今年6月1日之后共發行25只基金,英大基金和東興證券未發行新基金,銀河基金和平安大華基金分別發行了7只基金,新華基金有5只新基金發行。據此來看,這9家基金公司并未選擇放棄批文,而是盡可能地發行產品去庫存。
據業內人士介紹,過去幾個月,多數基金公司考慮到渠道密集發行難度太大,索性選擇作廢批文。“目前公募基金的募集差距越來越大,渠道實力強、機構偏好的基金容易募集較大規模,一般的基金尤其是獲批時間較長的基金產品在風格以及投資標的上都已跟不上當下市場節奏,募集相當吃力。”上述業內人士指出。根據11月底的基金募集情況統計,今年前11個月,共計成立基金產品875只,合計募集資金7062.35億元,平均首募規模僅為8.07億元。證券時報記者 李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