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債市低迷委外資金大量贖回、監管層對迷你基金監管加強的雙重作用下,公募行業基金清盤大幅提速。數據顯示,截至12月15日,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00只基金清盤或進入清算程序,年內清盤數量創出歷史紀錄。作為普通投資者,投資的基金清盤后是否會承擔損失?面對越來越普遍的基金清盤狀況,投資者又該注意些什么?
北京一位債券型基金經理表示,在正式清盤時,賬戶的基金會被強制贖回。一般情況下,投入的資金會根據最后1個交易日基金凈值退回給投資者。這就意味著,擬清盤時若基金累計凈值高于面值,投資者不會承擔損失。目前看來,多數清盤基金為銀行等機構資金偏好的債券基金。作為低風險的固收類產品,此類基金一般凈值都會在一元以上,一旦清盤對投資者不會造成損失。
以三季度因機構客戶撤出清盤的嘉實穩豐純債基金為例,它于11月9日公告的清算報告顯示,“基金管理人墊付的資金以及墊付資金到賬日起孳生的利息將于清算期后返還給基金管理人。”該基金最后一個交易日凈值為1.03元,投資者并未賠錢。
然而,假如投資的基金長期虧損,清盤意味著兌現虧損。投資者對該基金無法以時間換空間。若投資者選擇的是長期定投,基金清盤也會打亂投資計劃。
由于分級基金交易量下降,迷你基金越來越多,預計明年將會迎來分級基金清盤潮。為防止“踏空”,上述基金經理建議投資者盡量選擇規模大于公募基金成立底線即2億元的基金,并時常關注持倉基金規模動態。但值得注意的是,基金規模并非越大越好,需綜合考慮基金經理管理能力、產品預期風險收益水平、基金公司競爭優勢等。
此外,選擇基金產品時還應注意未來其規模有多大發展空間,創新成分過多和過于同質化的公募基金產品都有可能因投資者太少面臨較大清盤風險。另有公募人士提醒,正式被清盤前,投資者還有選擇空間。因此申購基金時投資者需要看清楚產品的清盤方式,細讀所持基金的“終止合同條款”,避免出現基金“被清盤”而自己還不知道的情況。見習記者 張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