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富》雜志網站11月15日發表得克薩斯大學LBJ公共事務學院中國公共政策中心執行主任戴維·J·法爾斯坦的一篇文章,題為《為什么美國重建不能沒有中國》。
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立誓要為數百萬名美國藍領工人創造新的、高薪的就業機會,主要通過仍然大體上不明確的由政府和企業注資1萬億美元建設美國基礎設施的計劃來實現。他承諾將設立“重建國家”的項目,由“美國工人和美國勞動力”施行。想法很不錯,但有一個重大的問題——沒有足夠的美國資本來雇傭實現這個愿景所需的全部美國工人和美國勞動力,這些資本可能來自大家都想不到的地方:中國的私營部門。
文章稱,即使美國的私營部門注入大量資金——假設運行不正常的授權體系得以大大簡化——美國也不能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整合出足夠的資源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取得可察覺的進展,據估計基礎設施投資需要4.5萬億美元。這就是中國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文章稱,一些人可能以安全、經濟為理由懷疑中國投資的可行性,但安全障礙很容易掃除。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是主要負責審核外國在美投資的跨部門政府實體,該委員會負責管理的僅為外國投資者尋求控股(尤其是大多數控股)投資對象的情況,把中國私營部門向美國基礎設施的投資設置為貸款可以抵消這方面的擔憂。
但對中國的私營投資者來說,投資美國基礎設施項目有商業吸引力嗎?有。盡管基礎設施項目確實收益不高,一般都在個位數的百分比,但這類項目和收益有理由對潛在的中國投資者具有吸引力。對這些潛在投資者來說,相比已有的投資組合,基礎設施市場既多樣化又穩定,除此以外,中國投資者認為這種投資有雙重的最終贏利:一方面,可以幫助建立在政治上更加可持續的中美經濟伙伴關系;另一方面可以轉變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從搶奪就業機會的國家變成創造就業機會的國家。
而在政治方面,對這類倡議最明顯的批評是:這相當于美國被中國收買。這種批評唯一的問題是,如果按照本文提出的愿景,不賣任何東西。更確切地說,中國私營部門的貸款與其他資金一起,將讓美國工人和美國勞動力回到建造道路、鐵路和港口的就業崗位上去,身處所有層級的人以及兩黨的政治領導人都將從這種安排中受益。
文章稱,得克薩斯州可以說提供了最明顯也是最需要互惠互利的中美基礎設施投資合作機遇。颶風哈維給休斯敦和周邊社區帶來巨大破壞,可能需要數十年才能完全恢復,引入中國私營部門的資本來支持這個經濟上非常重要的地區的恢復,可能帶來多個積極結果。
第一,這可以幫助受影響地區的人們在經濟和其他方面更快恢復。這對于中國來說有直接的影響,因為得克薩斯州是與中國貿易往來最多的州之一,而休斯敦是得克薩斯州(同時也是墨西哥灣)最大的港口。
第二,這會讓大休斯敦地區成為更多潛在的中國投資者和中國領導人的關注焦點,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商業合作,會為該地區的得克薩斯州人帶來大量就業機會。
第三,像這樣的友好姿態可以幫助中美關系走向對雙方都有利的方向。
文章稱,歡迎中國向美國基礎設施大量投資將有助于達成美國總統的一項重要政策,這可以讓數百萬名美國藍領工人重新回到可靠的工作崗位上,并且以符合美國法律和政策的方式深化和穩定中美關系。就業崗位必須屬于美國人,但創造就業的資本卻不一定非要是美國的。(編譯/胡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