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優秀的基金經理可謂是核心競爭力,不僅決定著基金業績,有時甚至可以左右基金規模的增減,大型基金公司可以對基金經理提供更多資源,并以此吸引人才,而中小基金公司在這方面就明顯處于劣勢了,這一點相信摩根士丹利華鑫深有體會。
在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及營業收入排名持續下滑多年后,摩根士丹利華鑫終于迎來了尷尬時刻,今年以來,相繼遭遇了四位基金經理離職,更重要的是,這幾位離職的基金經理中既有從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又不乏投資總監、投資經理等高管,這對于“家底”并不厚的該公司來說損失可不算小。
優秀基金經理被挖
今年的A股市場雖然行情分化明顯,但對于有能力的基金經理來說還是非常容易做出成績的,然而就在這個本應該踏實研究市場行情的年份里,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公司卻接連有四位基金經理離職了。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在今年1月25日離任的基金經理王增財。資料顯示,王增財于2003年8月至2005年7月任職于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擔任主辦科員,2007年10月至2013年8月任職于平安證券資產管理事業部投資部,歷任研究員、投資經理助理、投資經理,期間曾管理平安優質成長中小盤股票集合資產管理計劃。2013年9月加入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3年10月起任基金經理職務。
從簡歷上可以看出,這是一位有著10年研究經歷的“老司機”,即便從摩根士丹利華鑫公司擔任基金經理職務時算起,也有超過3年的投資經歷。雖然其此前管理平安資管計劃時的業績無從查起,但從摩根士丹利華鑫領先優勢、摩根士丹利華鑫主題優選兩只基金的任職回報看,其業績可謂是非常優秀。
記者統計后發現,王增財管理大摩領先優勢混合(233006)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4年8月9日到2014年8月28日,主要是接替前任基金經理,這一階段共歷時19天,任職回報為-1.73%,但此時的重倉股主要為前任基金經理所選,對王增財業績表現不具備參考意義。而第三階段是2017年1月21日到2017年1月24日,這3天主要是徐達接替王增財時期,此時0.31%的業績表現也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階段為2014年8月29日到2017年1月20日,這2年又145天是王增財獨自管理大摩領先優勢的時期,也最能反映其投研能力,在這段任職期里,基金業績上漲了63.58%,而這一階段的滬深指數僅上漲了30%左右,創業板也僅上漲50%左右。
從2014年三、四季報披露的前十大重倉股對比來看,王增財在四季度里新進了金杯電工、招商銀行、賽輪金宇、世聯行、富安娜五只股票,其中招商銀行和世聯行當季就大漲了74%和30%。而金杯電工雖然此時僅上漲了1.98%,但在接下來的2015年上半年里,股價卻狂飆了80%以上,這也正和大摩領先優勢持有的時間吻合。
2015年一季度,王增財又新進了雙林股份、中元股份、中信證券省廣股份、烽火通信、吉林敖東六只股票,除中信證券和吉林敖東外,其余四只在當季的漲幅均超過40%,省廣股份更是達到了90%以上,接下來的二季度重倉股中,省廣股份又迅速消失在了前十之列,這說明王增財的持股操作非常靈活,并且波段操作的準確度很高。
在王增財獨自管理大摩領先優勢的大多數時間里,也正是創業板與中小板行情如火如荼之時,從各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看,這期間成長股都獲得了很大比例的配置。即便在2016年成長股遭遇大跌的時期,該基金也僅下跌了4.52%,排名480只同類型產品的第90名,遠遠跑贏同類均值。
在王增財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大摩主題優選混合(233011)上,雖然從2015年11月21日到2017年1月20日其獨自管理期間,該基金凈值下跌了2.22%,但卻依然排名479只同類型產品的第70位。客觀的看,王增財的這一管理階段集中在2016年大跌期間,當時跌幅最小的滬指也在12%左右,可見大摩主題優選的表現相對而言已經非常難得。
也許正是基于這樣的業績,在從摩根士丹利華鑫離職5個月后,王增財突然現身于博時基金,并從2017年6月22日開始擔任博時價值增長、博時價值增長二號的基金經理,緊接著在2017年11月13日,又接手了博時精選混合A的基金經理職務。看來,博時基金對王增財也是委以了重任。
核心投研高管接連出走
在“老將”王增財的影響下,今年6月份,摩根士丹利華鑫新機遇靈活配置、摩根士丹利華鑫基礎行業原基金經理孫海波,和大摩多因子策略基金、摩根士丹利華鑫量化配置、摩根士丹利華鑫量化多策略原基金經理楊雨龍也分別于6月1日和6月17日離職。雖然在從業時間上他們并沒有王增財長,但此二人離職前均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公司擔任重要職務。
從履歷上看,孫海波曾任職于華泰聯合證券研究所及民生加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研究員。2010年9月加入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而在離職前,其還是基金投資部總監。行業內的投研經歷超過了7年,僅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擔任基金經理職務就超過了2年。
楊雨龍在基金界的經歷是從2009年開始,至2011年9月其擔任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易管理部股票交易員,,2011年11月至2014年7月擔任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金融工程高級分析師。2014年7月份加入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數量化投資部投資經理,和摩根士丹利華鑫量化配置等基金經理職務。
7月1日,該公司又迎來了大摩品質生活精選、摩根士丹利華鑫卓越成長、摩根士丹利華鑫主題優選原基金經理袁斌的離職。袁斌在2009年12月至2012年1月期間在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研究員。2012年2月加入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15年10月起擔任基金經理職務,研究經歷也非常豐富。
從三人各自管理的基金業績排名來看,孫海波管理的四只基金中,有兩只任職回報在中等及偏上水平;楊雨龍管理的基金風格則全部以量化為主,但這一風格并不受用于今年的A股市場,所以其管理的三只基金中,截止今年6月17日僅有一只處于同類水平的中等偏上;而袁斌管理的三只基金表現最好,排名全部處于同類前三分之一位置。
幾位核心基金經理的相繼離職,讓本來就“不富裕”的摩根士丹利華鑫更加捉襟見肘。截止目前,摩根士丹利華鑫旗下的基金經理人數只有9人,排名117家基金公司的第63位,近一年的基金經理變動率高達40%。除此之外,該公司的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為2.5年,僅有1人從業年限在4年以上,此人為李軼,2005年7月加入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從事固定收益研究,歷任債券研究員,摩根士丹利華鑫貨幣市場基金基金經理助理,目前擔任多只債券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另有3人的從業年限在2-3年之間,他們分別為研究管理部總監王大鵬、司巍、張雪。但王大鵬管理的四只權益類基金中,有三只的任職回報都跑輸同類均值。司巍管理的三只權益類基金中有兩只還處于認購期,只有大摩消費領航管理了2年多時間,還虧損了8.7%,遠遠跑輸37.62%的同類均值。而張雪和李軼一樣,都只管理債券類基金。
據悉,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08年6月12日完成工商注冊登記變更,是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公司前身為于2003年3月14日成立的巨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注冊地是深圳市。
從其公募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變化看,2013年至2016年,其分別為128億元、134億元、211億元、295億元;在行業中的排名則分別為46、49、61、57。而截止2017年三季度末,其披露的公募資產規模為200.13億元,行業排名進一步下滑到了第65位。
規模上不進則退的結果就是市場被其他同行瓜分,從而造成公司整體的盈利不佳。數據顯示,2016年摩根士丹利華鑫的整體營業收入為3.07億元,僅為行業第50名,但在更早時候的2015年時,營業收入為4億元,排名還處于第48名;2014年時營業收入為2.58億元,處于第42名,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不知道今年該公司又要下滑多少名了,如此看來,也難怪基金經理另謀高就了。
而在高管擇木而棲的同時,股東方似乎也在想辦法抽身。根據媒體報道,11月8日,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布了一則股權變更的公告,漢唐證券將持有的摩根士丹利華鑫6.593%股權轉讓給基石創投。另外,摩根士丹利華鑫的第三大股東也在掛牌轉讓股權,但10.989%的股權至今還沒有著落。看來,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公司的動蕩還遠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