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資本5個億,但自2012年成立起至今近5年,已虧損4.17億元,中韓人壽欲脫離保險公司“七虧八盈”魔咒顯然還有待時日。
不過,燃眉之際,中韓人壽竟迎來了上市公司溢價接盤,估價增值98%,而后,5億新增資本緊隨其來,強勢“補血”。
值得注意的是,回觀中韓人壽目前的經營情況,可謂深陷窘境,保險業務收入逐年上升,虧損額卻連年遞增;償付能力亦從去年三季度的214.49%驟減至132.71%,逼近監管紅線……然而,中韓人壽仍然沒有放棄,引入新股東浙江東方,并募資5億元,一副準備“血戰到底”的架勢,中韓人壽能夠打破合資保險公司“水土不服”的魔咒嗎?我們拭目以待。
注冊資本增至10億元
公告顯示,對于此番增資,股東雙方按相同持股比例(各占50%)認購,雙方股東出資比例維持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增資是中韓人壽成立以來實現的第一次增資擴股。根據增資方案,現有股東浙江東方與韓華生命分別出資2.5億元,將中韓人壽的注冊資本增加至10億元。增資完成后,雙方股東的股權比例未發生改變,仍為各占50%的聯合持股。
新增資的5億元對于中韓人壽可謂是雪中送炭。此舉對中韓人壽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等方面的提振效果無疑是立竿見影的。在中韓人壽公布的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中韓人壽表示,由于收到兩家股東的增資款項5億元,加之該季度退保金額減小,公司的現金流由一季度的-5514.31萬元轉正,在二季度達到了4.99億元。
根據浙江東方于今年4月在其官網對投資者所作的回應,浙江東方是通過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完成對中韓人壽的2.5億元增資的。回應還稱,“如募集資金金額與增資金額存在差額,將由公司以自有資金進行補足。”
成立以來累計虧損超4億元
中韓人壽的保費收入一直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2013年至2016年,中韓人壽的保費業務收入分別為8930.08萬元、1.80億元、3.64億元及4.70億元。
然而,在凈利潤方面,中韓人壽卻未能打破壽險公司成立七、八年內難以盈利的魔咒。自2012年成立至今,中韓人壽就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該公司所披露的年報數據顯示,中韓人壽歷年的凈利潤分別是-2079.73萬元、-5640.78萬元、-7355.62萬元、-9273.49萬元和-1.34億元。
今年一季度,中韓人壽的凈利潤為-1338.62萬元。到了二季度,虧損進一步擴大為2667.46萬元。截至目前,中韓人壽已經累計虧損約4.17億元。
一方面是連年虧損,另一方面,在“償二代”體系之下,中韓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也不容樂觀。最新披露的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中韓人壽的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32.71%,勉強處在保監會100%的監管紅線之上。事實上,自2016年四季度起,該公司的這一組指標就已經告急,從三季度的214.49%驟減到了118.21%。
上市公司溢價接盤
資料顯示,中韓人壽成立于2012年11月,最初由浙江國際貿易集團(以下簡稱浙江國貿)和韓華生命共同發起設立。今年4月,保監會曾批準浙江國貿將其所持的50%股份轉讓給上市公司浙江東方。
公開資料顯示,浙江東方與浙江國貿的實控人均為浙江省國資委。同時,浙江東方也是浙江國貿旗下的上市企業。股權結構方面,截至2017年4月30日,浙江國貿共持有浙江東方44.23%的股份,其余55.77%則為社會流通股。
當初,在受讓中韓人壽50%股權的同時,浙江東方還獲得了浙金信托56%的股份及大地期貨 100%的股權。浙江東方在相關公告中稱,“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業務范圍將增加信托、期貨、保險等業務,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但是實際上,在今年2月份發布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報告書(修訂稿)》中顯示,以2015年9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浙金信托56%股份、大地期貨100%股權以及中韓人壽50%股權合計評估值為16.26億元,這也正是此次標的資產的交易作價,其中,中韓人壽的資產評估價是2.89億元,增值率為98.84%。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中韓人壽的盈利情況,浙江東方與中韓人壽的初始股東浙江國貿早有相關約定。在雙方簽訂的《浙江東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關于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之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協議的補充協議》中,浙江國貿做出以下表述:“承諾中韓人壽在2021年之前實現扭虧為盈,確保中韓人壽的未來業務發展符合壽險行業發展趨勢,承諾了過渡期間虧損予以補償。”具體而言,若2021年中韓人壽未能產生盈利,則浙江國貿對差額部分按照持股比例以現金方式予以補足,直至中韓人壽盈利為止。
合資險企大多“水土不服”
遲遲不能盈利的中韓人壽,也成為了大部分合資險企“水土不服”的一個縮影。
近日,國務院在《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指出,要從五個方面提出促進外資增長政策措施,并明確了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對外開放時間表、路線圖。
但就現在而言,合資險企要面臨的經營考驗仍然是比較多的。
在中韓人壽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披露的8位董事中,中韓雙方各占據4個席位。目前,中韓人壽的董事長由葉秀昭擔任。根據資料,葉秀昭曾歷任浙江東方資產財務部副部長、浙江國貿投資發展部總經理等,在2017年浙江東方受讓股權之際接替了原董事長夏曉曙走馬上任。
自2012年獲準開業至今,中韓人壽的總經理則一直是來自韓國的丘暾完。
由此看來,在高管層與核心領導崗位的配置上,中韓雙方各有分工,較為均衡。有業內人士分析,由于股東雙方存在的文化差異和分歧會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經營,合資公司是很難做好的。
同樣于近期披露增資方案的中法人壽也是這一觀點的佐證之一。由于法方股東——法國人壽并不參與本次增資,在中法人壽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之后,法方股東的股權比例將被稀釋到3.33%,中法人壽所具有的中外合資的性質也隨之被削弱。
而擁有南非“血統”的瑞泰人壽也逃不開經營不善的命運。作為耆衛人壽保險(南非)有限公司與國電資本控股有限公司聯合持股的壽險企業,瑞泰人壽上半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僅占其總保費收入的15.63%,是同期唯一低于保監會30%監管警戒線的險企。
關于合資險企在華的“水土不服”,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經營過程中,往往是外方股東提供技術,中方股東貢獻資源。“不少合資險企的中方股東多數為世界五百強企業,主營業務并不在于保險。”因此,合資險企成果有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旗下業務涉及面比較廣,即使在保險這一塊中方股東擁有一紙牌照,手握大把資源,但它們可能也并不十分愿意全都拿出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