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京東商城突然向平臺商戶發出通知,將關閉天天快遞服務接口。京東方面表示,在2017年上半年度的綜合評比排名中,天天快遞在服務質量和用戶滿意度方面得分都較低,位于所有快遞中的最后一位,同時還存在部分違反平臺規則的行為。7月20日晚間,天天快遞發表關于京東對公司單方面暫停服務的聲明,稱此舉“理由荒謬”。(據7月21日《北京商報》)
京東“封殺”天天快遞事先沒有任何跡象,僅向平臺商家發了一則通知,簡單告知要停用天天快遞,并要求商家在7月25前更換合作快遞。而從天天快遞的強烈反應來看,其也感到太過突兀,稱“這是京東方面的單方面行為,在發布通知之前,沒有與天天快遞就此事進行過任何的有效溝通,也沒有給商戶選擇的余地。”
“封殺”過于簡單粗暴,京東沒有解釋清楚為何“封殺”,也沒有拿出具體數據、證據,證明天天快遞排名最低、違反了哪些規則。只寥寥幾句話,就將超過5年之久的天天快遞驅逐出去,頗有霸道總裁之風,不免給外界留下“店大欺客”的負面影響。
京東稱封殺天天快遞屬于“末位淘汰”,要怪就怪天天自己不爭氣。可京東從未公布過對第三方快遞公司的具體打分及排名情況,也沒有公開過打分機制,完全是暗箱操作。而且,按照京東“一直都有評估和打分機制”的說法,此前也從未有過“末位淘汰”的相應操作,多年來僅有天天快遞被“末位淘汰”出局了,又如何能夠服眾。
按照國家郵政局的公開數據來看,2016年天天快遞以70.8分名列快遞企業總體滿意度排名第九名,在十大快遞公司里排名落后,卻非末位。在國家郵政局發布的上半年快遞服務申訴率統計中,天天快遞的申訴率已下降到5.51,處于行業中間位置。可見,從國家郵政局的權威數據看,天天快遞并非如京東所言的那么不堪,“封殺”理由也就顯得有些“荒誕”,確實值得質疑。(江德斌)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各方均要遵循自愿原則,不能強買強賣,商家合作也要遵守相關規則,不能利用強勢地位欺壓對方,構成不平等協議,令一方利益無端受損。商家在京東平臺開店銷售,有根據快遞成本、服務質量、投寄范圍等因素,自由選擇快遞公司的權利。而京東單方面的“封殺”行為,嚴重侵犯了商戶的選擇權,凸顯平臺霸權地位和蠻橫作風,絲毫不顧及商家和消費者利益。
年初蘇寧花費42.5億元將天天快遞收入囊中,納入了蘇寧物流的版圖。蘇寧是京東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雙方在電商、物流、金融等多領域存在競爭關系,蘇寧又與阿里緊密合作,且被阿里入股,天天就間接屬于阿里系,這也為京東“封殺”天天埋下伏筆。
京東一直希望讓自己的物流體系承接更多業務,從而提高收入。目前京東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平臺商家,這些商家大都是靠三通一達、順豐等20家快遞公司服務,而劉強東多次公開表示,未來快遞公司只有京東、順豐活得好。京東物流與第三方快遞形成業務競爭對手,不可避免會產生利益沖突,顯然,京東“封殺”天天也有殺雞儆猴的意思。
京東是濫用壟斷權力的“老司機”,在歷年“貓狗大戰”期間,就屢次強迫商家“二選一”,強制商家“流血促銷”,鎖死商家后臺,凍結商品信息,長期拖延賬期,令部分商家不滿而主動撤離平臺。如今又對快遞公司大開殺戒,不能不令人擔憂,京東過于依仗平臺優勢地位,動輒對商家和快遞公司揮舞“大棒”,毫無合作情誼可言,將來不知還會鬧啥幺蛾子。
今天可以“封殺”天天,明天又將“封殺”誰呢?如此任性行為,不僅令諸多快遞公司惴惴不安,為自己的命運擔憂,對京東的任意妄為感到心寒。此舉亦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有濫用平臺壟斷權力打壓競爭對手,“護犢子”之嫌。國家郵政局應盡快介入調查,對違規操作、濫用壟斷權力行為予以處罰,以維護商家和消費者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