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媒體稱今年我國外貿的貿易條件下滑,出口競爭力也有所削弱,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13日指出,我國的出口競爭力沒有出現明顯削弱的跡象,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不僅規模擴大,在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等方面也表現出一些新的變化和亮點。
資料圖:山西太原,某超市琳瑯滿目的進口商品在供民眾挑選。張云 攝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辦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介紹2017年上半年進出口情況。有記者提問,有媒體報道,今年我國的外貿數據名義增長率比較高,但是貿易條件下滑,包括出口的競爭力也有所削弱,對提升外貿的質量和效益其實是有負面作用的,該如何看待?
對此,黃頌平作出解答。他稱,今年上半年,在大宗原材料價格同比大幅上漲帶動下,我國進口價格總體上漲12.7%,而同期出口價格僅上漲5.6%,導致我國貿易價格條件指數降至0.94。名義上貿易條件處于不利區間,但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逐步傳導到工業制成品出口,未來我國貿易條件將逐漸趨于改善。
他表示,關于出口競爭力如何,出口市場份額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評判角度。根據WTO網站公布的數據,前四個月我國占全球70個主要經濟體出口總值的比重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由此可見,我國的出口競爭力沒有出現明顯削弱的跡象。
他進一步指出,事實上,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不僅規模擴大,在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等方面也表現出一些新的變化和亮點。首先,貿易結構仍在優化和改善。一是貿易方式更趨合理,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20.5%,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6.7%,較去年同期提升0.4個百分點。 二是進出口市場更趨多元化。上半年,對歐美日等傳統市場進出口增長18.9%,同時對俄羅斯、巴基斯坦、波蘭、孟加拉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分別增長33.1%、14.5%、24.6%和15.5%。 三是內生動力更趨強勁。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20.6%,占我國外貿總值的38.2%,較去年同期提升0.3個百分點。
其次,在產品優進優出方面取得良好進展。在出口方面,上半年我國紡織服裝等七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12.9%,仍然保持較好的傳統競爭優勢。同時,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系列減稅降費政策落地實施,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逐漸增強,中高端制造業對經濟的支撐力提升,部分高附加值機電產品和裝備制造產品出口也都保持良好態勢。比如,汽車出口增長32.5%,船舶增長25.1%,電動機及發動機增長6.5%,醫療儀器及器械增長12.7%,無人機增長93.4%。在進口方面,優結構、擴進口的政策效應顯現,能源資源性產品進口穩定增長,比如上半年原油、鐵礦砂、天然氣進口量分別增長13.8%、9.3%和15.9%,部分重要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等高新技術產品進口較快增長,其中集成電路增長15.8%、發動機進口增長27.3%、工業機器人增長34%。
他還表示,未來,我國將更加注重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不斷提高外貿發展質量效益,以實現對外貿易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