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規模保費出現斷崖式下跌的中資險企,大多是之前專攻萬能險,或著重發展短期年金、兩全保險等產品的公司,而外資險企一直比較注重保障特征,從而免受較大沖擊
過去一年間,保監會重拳規范市場,在中資險企遍地哀嚎之時,外資險企卻憑借一直以來注重保障的理念,實現規模保費收入節節高攀。近期保監會公布的今年1至4月份的規模保費收入數據再現了這一反差。
據《投資者報》記者統計,今年前4個月,共有37家險企規模保費同比增長,這其中,有20家都是外資險企,占全部28家外資險企的71%,說明有超七成的外資險企并未在保監會多輪監管措施中受到打擊,這與超六成中資險企規模保費出現下降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外資險企緣何能躲過監管重拳呢?
冰火兩重天
據《投資者報》記者統計,在已有數據的74家壽險公司中,共有37家險企今年前4個月的規模保費同比下降。其中,降幅較大的有中法人壽、昆侖健康、安邦養老、弘康人壽、國聯人壽等險企,降幅均超過70%。此外,前海人壽、渤海人壽、信泰人壽等險企規模保費同比也下降超六成。
業內人士表示,上述規模保費出現斷崖式下跌的險企,大多是之前專攻萬能險,或著重發展短期年金、兩全保險等產品的公司。過去一年間,保監會不斷出臺各種政策,限制萬能險、短期年金及兩全保險產品的發展,這些險企受到了明顯沖擊:一方面,占保費收入大頭的產品已經停止銷售;另一方面,新產品并未上市,個險渠道準備不充分等,由此保費出現了明顯下跌。
不過,也有37家險企獲得了規模保費收入的同比增長,其中增長最快的是中華人壽,其次是陸家嘴國泰人壽,二者同比均出現了超2倍的增長。記者統計發現,上述37家規模保費同比增長的險企中,外資險企占比54%,大約有20家,但外資險企總共也就28家,這也意味著,超七成外資險企并未在保監會多輪的監管措施中受挫。這一特點值得市場關注,緣何外資險企能躲過監管重拳?
據記者統計,外資險企中,規模保費收入漲幅最大的是陸家嘴國泰人壽,其規模保費達9億元,同比翻了兩番。公開資料顯示,陸家嘴國泰是海峽兩岸第一家合資的壽險公司,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公司相關人士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保費收入之所以有所增長,一方面源于長期壽險、重疾、健康等保險產品的高增長;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保險代理人隊伍效率的提升。不過公司方面也未回避,目前的規模比較小的局面,稱后續將加強保障型、健康型產品,持續擴大市場份額。
另一家外資險企平安健康規模保費收入同比也增長2倍,達7億元。關于上漲的原因,平安健康險個人業務事業部總經理尚教研對《投資者報》記者解釋稱,“主要系公司推出的業內首款百萬醫療險“平安e生保”產品獲得市場熱捧”,據了解,“平安e生保”是一款醫療險產品,保額最高可達600萬元,但保費最低僅需幾百元,性價比極高。不過,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市場上出現了多款雷同產品,平安健康今后是否仍能依靠這款百萬醫療險,實現規模保費的再次突破,還是一個疑問。但尚教研對記者表示,后續公司仍將以發展醫療險產品為主。
此外,君龍人壽、德華安顧、恒安標準、交銀康聯、信誠人壽、華泰人壽及中宏人壽7家外資險企今年1到4月份的規模保費也出現了同比超過50%的上漲。
得益于健康險的快速發展及開門紅萬能險的短期推動,信誠人壽規模保費同比增長了55%,至75億元。公司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過去一年,信誠人壽主動轉型,業務結構的優化使得新單期繳業務占比顯著提升,為2017年續期保費增長奠定了基礎。其次,隊伍轉型也提高了銷售人員的質量和能力。今年前4個月,信誠人壽新單保費和續期保費均表現強勁,其中新單保費同比增長81%,續期保費同比增長27%。
保障型產品是關鍵
過去一年里,保監會反復強調“保險姓保”的監管理念,并出臺了不少監管措施,對一些理財性質較強的險種進行銷售限制,到今年保費數據出來,到底“誰家姓保”,市場大約也心中有數了。相比之下,外資險企無疑多是優等生。多年間,其規模一直較小,但即使在萬能險瘋狂起舞的那段時間里,大部分外資險企也沒有趁機依靠萬能險業務迅速增加規模保費,擴大市場份額。
這一點也可以從2015年年末的保費數據得到佐證。當時萬能險發展正旺,中資壽險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指標占其總規模保費的比例為32%,而外資險企這一比例大約僅有20%,這其中還包括不少銀行系險企,依靠其銀保渠道發展了一些萬能險業務。
目前來看,外資險企的業務結構比較符合監管的思路。《投資者報》記者查閱了保費增速較快的外資險企年報,發現這些公司更側重保障型產品的銷售。例如,陸家嘴國泰人壽,去年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險種中,包括了三款終身壽險、一款重疾險及一款意外傷害險。又比如保費基數較大的信誠人壽,去年保費收入排名第一的保險產品是信誠惠康重大疾病保險,為公司帶來了11億元的保費收入,占比達13%。
不過,上述材料只能說明外資險企在業務結構方面更注重保障型產品,并不能以此判斷外資險企的保障型產品更受市場歡迎。實際上,外資險企也一直在探尋如何能保持外資股東特色,并結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開發出更加符合中國市場胃口的產品,以提高市場份額。
另外,由于大部分外資險企著重發展保障型產品,所以個險渠道的建設尤為重要,外資險企對此也是不遺余力。例如,友邦保險一直走精英路線,截至去年年尾,友邦中國大專以上學歷的營銷員占比七成,遠高于行業三成的比例。信誠人壽方面也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公司致力于發掘和培養壽險營銷人才,例如,成立信誠人壽商業學院,通過行銷、財務規劃等課程,提高銷售員的水平,為團隊持續成長增加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