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曹德旺現在痛不欲生》(以下簡稱《曹》)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稱:花10億美元在美國投資建廠換來了辱罵、游行、罰款,而福耀也正在被美國工廠的前員工起訴。
一時間,“曹德旺痛不欲生”、“跑路后在美國攤上大事兒”等文章喧囂塵上。
但中國國內的“標題黨”卻在利用機會大造輿論。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國國內媒體的嚴肅報道和分析,而不是夸大其詞和編造謠言。”對于此次風波,曹德旺在媒體上回應稱,雖然這個事情是《紐約時報》挑的頭,
從去年年末的“跑了”,到此次的“栽了”,曹德旺的每一次招黑風波,都反映出了中國實業的不易。其實,如果真正了解整個事件,會發現,很多人都欠了曹德旺一個道歉,更對這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欠了一個“董明珠式”的擁抱。
評論員梁千里指出,在《紐約時報》刊登的文章中,的確有對福耀玻璃在美國遇到麻煩的描述,包括福耀美國工廠前員工對其的訴訟、管理層中國人太多、被批評管理不夠規范安全、執法部門實施罰款、美國工會介入等問題。《北京時間》在梳理福耀玻璃在美工廠事件時發現,《曹》文自稱引述《紐約時報》文章《中國工廠遇到了美國工會》,但這篇文章的相當一部分內容存在不實之處。
1福耀在美國到底怎么了?
|
但在《曹》一文中沒有提到的是:
“福耀玻璃美國分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埃里克·瓦內蒂表示,在過去數月里,工廠的氣氛已極大改善,在同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和解前,工廠就采取了很多新的安全措施。”
而另有些內容,就純屬胡扯和移花接木了。
比如《曹》文聲稱,美國專家證實在工廠干活能讓“肺活量變小”,并宣稱“這種情況還會導致斷肢甚至死亡事故”,但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該專家則表態稱,福耀玻璃“沒有足夠好的鎖定機制”,可能會導致“斷肢甚至死亡”,根本沒有談論“肺活量變小”。
再比如,很多文章聲稱福耀玻璃遭遇員工游行
2曹德旺回應:“標題黨”卑劣且可憐
針對此次事件,曹德旺在接受《環球時報》的采訪時回應稱:福耀作為一家中國企業,到美國發展也有利于中國企業的整體形象,打造中國的品牌影響。“我更希望
看到的是中國國內媒體的嚴肅報道和分析,而不是夸大其詞和編造謠言。”
這顯然是“標題黨”媒體在胡說八道
曹德旺指出,此前有媒體曾以《曹德旺美國公司員工上街游行》為標題,
對于事件的起因,曹德旺指責《紐約時報》此番報道意欲不明,且報道內容大多是道聽途說。報道大量采用了被福耀開除的美國工廠員工的一些說法,另外一部分內容則是福耀的“歷史遺留問題”。美國政府17日舉行對華招商活動,而10日《紐約時報》發出這樣一篇文章,出于什么目的,讓人疑惑。
而對于美國工廠前員工起訴福耀一事,曹德旺則強硬表示:
開除此人是因為他職業操守出了問題,并不怕他走法律途徑起訴,就算他告贏了官司,拿到了賠償也不會影響福耀在美國的投資。“一旦他起訴,我認為我們的理由非常充分,我們會奉陪到底。”
與此同時,瓦內蒂表示,福耀依然堅持原來的計劃,至此不難看出,福耀玻璃和曹德旺在美國并沒有攤上什么大事兒,更多的只是一場勞資糾紛而已。
這不是曹德旺第一次招黑。
3“我沒有跑,我是中國人”
說起此次福耀玻璃美國工廠風波,則不得不提到2016年的“曹德旺跑了”事件。
回到2016年年末,曹德旺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在鏡頭前道出的“中國制造業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的現實,將中國民營經濟的處境直白地用數字描繪了出來,再加上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在某論壇上直言稱,“中國制造業‘內有死亡稅率、死亡成本、房地產的夾擊,形勢堪憂’。”一時間,關于“死亡稅率”一詞,引發了各方刷屏級的爭議。
與此同時,因在美投資10億美元建廠的舉動,讓曹德旺本人也沒有想到,當時會以“跑了”的形象在2016年的歲末火遍大江南北,甚至引得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級媒體發聲,以求“引輿論、正視聽”。
人們對曹德旺的熱議,反映出了稅費問題在中國的客觀存在,更讓人們看到中國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不易與隱忍。
“我一點都沒有錯,我認為我是正確的,警告中國人要小心,要考慮如何提高國家競爭力的問題,不要整天拍馬屁、不著邊際的胡說八道。”曹德旺之言對他本人來講雖是老生常談,但對于民營經濟的發展來講確是切膚之痛。
然而,對于傳統制造業,曹德旺在美投資建廠,這樣有利于降低企業“走出去”的成本,從而更有效實現國際化的商業發展路徑,卻被不明就里的“看客”視為拋棄中國市場,將資金轉移至美國的“跑了”行為。更有甚者以道德施壓,將此舉稱為改革開放紅利享有者的“逃責”行為。
2017年兩會期間,曹德旺在接受中國青年網采訪時再次做出回應,“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我的企業做得非常好,降稅對我個人來說沒什么影響,我賺錢都做慈善了。但是降稅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非常重要。我的朋友們都在勸我不要亂講話,但我只是實事求是地講出問題,提醒要重視實體經濟。”
在曹德旺看來,福耀作為一家跨國集團,出于商業本質上考慮,有在當地建廠的必要。“曹德旺沒有跑,也不會跑,我的事業重心一定是在中國,因為我是中國人。福耀制造的市場銷路65%在中國,中國汽車商70%是我的玻璃。我跑出去干嘛?對于這件事,其實我并不委屈,我感謝大家在茶余飯后還記得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曹德旺。”曹德旺如是說。
目前,雖然國家一再明確要求“政府過緊日子、更多為企業發展減負”,但是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內,關于實體經的稅費問題的討論還將持續下去。
|
4我們欠這個老人一個董明珠式的擁抱
今年5月,董明珠與曹德旺做客央視財經《為中國實業代言》,而在節目錄制期間,意外出現溫馨一幕——董明珠與曹德旺觸景相擁。
|
坐商就是開工廠,買田置地做店鋪,
曹德旺在現場感慨稱,“金融、IT、房地產等這些賺錢快,賺錢也多,我為什么不做?因為我覺得做這些事除了自己賺兩個錢,對國家一點好處都沒有。多少人找我搞私募基金,我從來不答應做,我寧可捐給慈善機構,我也不愿意做這些。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我還是會做制造業。我爸以前跟我講,做生意有行商跟坐商,行商就是兩條腿走,
曹德旺將企業家所做的事情歸納為三句話:
一是國家會因為有你而強大,二是社會會因為有你而進步,三是人民會因為你而富足。你把所有美好的愿望獻給社會,你就會被整個社會所愛。”
從開始做第一片玻璃到今天,曹德旺始終秉承一句話,就是“尋求社會的短板”。據媒體報道,曹德旺個人慈善捐款高達80億元,“我沒有虧待祖國、沒有虧待人民,我會繼續做下去,因為時間是檢驗一個人的水平和價值最好的標桿。”
從做生意的第一天起,曹德旺就專注于實業,從不玩資本游戲,這是他的經營哲學。
二人惺惺相惜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國實體經濟的艱辛與堅守。
或許是深有感觸,在董明珠看來,不光是企業要肩負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企業家也要具備堅定的信念,朝著振興實業的目標奮斗。她表示,企業家的決策總會招來一些評頭論足,但一定要堅定地走下去,以執著的信念改變世界,寧愿受點委屈,也不放棄。
|
5曹德旺“走出去”的八大思考
了解曹德旺的人都知道,已經“走出去”超過20年的福耀,毋庸置疑的是中國民營企業成功“走出去”的代表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曹德旺的經驗和教訓,不敢說就是企業“走出去”的不敗法則,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曹德旺用了20年的時間,花了大量“學費”總結出來的,值得所有企業深思和借鑒。
1. 盈利
對于企業來說,“走出去”的第一要務是盈利。
2. 設廠
福耀“走出去”有兩點考慮,首先我們是全球品牌,必須在一些地方設廠。另外,國內汽車市場已告別爆發性增長態勢,但在新興國家,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同樣的,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汽車消費量巨大。
3. 思考優勢
“走出去”前,要首先弄清楚你的產品能走出去嗎?你的產品、技術、資本都具備哪些優勢?
你也要弄清楚你要去什么地方?為什么要去那個地方?福耀“走出去”能成功,靠的是誠實和務實。我們是做汽車玻璃的,只能站在汽車工業的旁邊,而對于“走出去”,沒有弄清楚之前,我不會跨出去一步。
4. 本土化
以美國市場為例,美國是經濟非常成熟的社會,他們要求做到公正公平。因此,CEO、財務總監、人力資源總監、總經理全部雇傭他們的人,并不是從中國派人過去。
在設計管理層的時候,應以當地人才為主,并特意設定一名高管負責社區關系,與工會和民間社團保持溝通協調,解決可能產生的矛盾和問題。
5. 經營健康
企業經營健康是“走出去”的先決條件,如果進入病態就失去了“走出去”的能力和機會。
6. 不喧賓奪主
打完反傾銷官司,我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作為美國來說,便宜的玻璃把本國的產業搞垮了,如果以后中國的產品不賣給美國,該怎么辦?還得再去重建一個行業。有時候,我們不能簡單認為美國在排擠我們,應該反省我們自己的產量是否做得太多、質量是否有保證。我們不能喧賓奪主,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7. 創新
福耀曾面臨挑戰,包括成本上升、匯率貶值、勞工費上漲等困難,但其整體效益卻不斷上升,其中依靠的就是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比如產品智能化方面,現在提出工業4.0,核心就是產品智能化,但在這方面福耀幾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
8. 責任
企業走向國際,要有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首先在思想上做到國際化,做到公開透明,公正公平,用心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做合格的當地企業公民。
如果真正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愛奉獻給這個產業和當地社會的話,我相信你不成功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