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對比系列歷經“寧杭之爭”“成渝雙星”來到了第三期武漢與鄭州,兩座省會城市一座在長江邊,一座在黃河岸
誰會是中部第一城?有人說,鄭州背靠上億人的大省也有人說,武漢一城頂三城
|
但此次對比有一個重要因素
不僅是自身強大就夠了
還要帶動整個中部崛起武漢與鄭州,誰更有做帶頭大哥的潛質?
|
在國家眼中兩座城市的地位非常相近
根據《國務院關于X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都是中部地區中心城市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不僅如此,去年年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提出
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兩座城市同步提升一檔
一、國家中心城市 |
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 |
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
成都、武漢、鄭州 |
三、其他區域中心城市 |
深圳、西安、南京、沈陽等 |
* 一位接近發改委的人士曾對媒體說:中央層面批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并不代表這座城市就是“國家中心城市”,政策主要是調動地方積極性,但關鍵看如何建設。 ** 今年將公布新版《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等級劃分會變,但一般只升不降。 |
也就是說,在政策青睞程度上武漢和鄭州是差不多的
全看誰更拼當然,武漢的工業基地和科教基地身份會帶來額外支持
交通地位
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同級的國家戰略)三座核心城市之一(另兩個是上海與重慶)也能得到額外推動
|
談論這兩座城市自然不能忽視交通的意義常見兩地居民相爭不比別的,單比誰的交通地位更高
|
武漢自古是水陸轉運樞紐
九省通衢之稱鄭州則是火車拉來的城市
有
中國鐵路心臟(曾有僅次于北京的全國第二大鐵路局)
甚至曾被稱為
|
兩地都經歷過一些起落先是隨著公路、鐵路的興起武漢的內陸航運港口重要性減弱后是“巨無霸”鄭州鐵路局被一分為三拆分出的武漢局反而反超鄭州局
全國首條高鐵——武廣高鐵通車武漢鐵路客運量比肩北上廣
接著,
第一個國家級航空港區(鄭州貨郵吞吐量隨之暴增)目標是成為國際航空物流中心
鄭州則建起
|
如今高鐵“八橫八縱”規劃出臺鄭州占兩縱一橫,武漢占一縱一橫同時,武漢旁邊的鄂州規劃建設亞洲最大航空物流樞紐這樣你追我趕的兩座城市,怎么比?拿數據比
2016 | 武漢 | 鄭州 |
貨運量(萬噸) | 49982 | 22038 |
貨物周轉量(億噸公里) | 3082 | 686 |
客運量(萬人) | 28639 | 16361 |
旅客周轉量(億人公里) | 1151 | 312 |
經濟發展
未來尚不可知目前武漢完勝
|
在人口相近的情況下武漢經濟實力更強,毋庸置疑
2016 | 人口(萬) | GDP(億元) | 增長率 |
武漢 | 1076.6 | 11913 | 7.8% |
鄭州 | 972.4 | 7994 | 8.4% |
但如我們開篇所說中央對中部崛起寄予厚望某城只是自身強大遠遠不夠在湖北全省,武漢GDP占比達到36.9%而在河南,鄭州的占比僅為19.9%
鄭州的問題在于實力不足
也就是說,
武漢的問題則是一城獨大
|
(鄭州的光亮不及武漢,但周圍亮點比武漢多)不僅是這一項差別兩地還在國企和民營經濟上有不同側重武漢作為全國工業基地擁有東風汽車、武鋼等國企重工巨頭鄭州則是中部民營經濟重鎮占比超過GDP七成(武漢約為五成)
|
武漢與鄭州可以堅持各自的國/民經濟方向
但“如何帶頭”和“如何做強”
是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無法回避的問題
|
兩個交通樞紐似乎會是往來的人多,駐足的人少但我們依然通過數據說話看看有多少人用腳投票,留了下來
|
2015年,武漢常住人口凈增
27.0萬
19.1萬
鄭州常住人口凈增
15.9萬
2016年,武漢常住人口凈增
鄭州常住人口凈增15.5萬武漢略勝一籌不過兩地都是增長率放緩(且武漢人口增長率下降明顯)看來中部崛起任重道遠啊……科教實力,更不用比……城市對比系列,難得給出一次肯定結論
武漢強于鄭州
畢竟是三個打一個但注意,如果對抗升級
鄭州帶領中原城市群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