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24小時交易無漲跌幅限制,且幾乎無任何監管幾近裸奔的虛擬幣投資游戲中,一些上演的戲碼相較于郵幣卡電子盤則更為兇悍和血腥。
虛擬幣游戲更血腥
投資人群開始同虛擬幣市場高度重疊。
國內起家于文交行業的郵幣卡電子盤一直被視作小眾型投資市場,然而誰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從收藏品市場走出的郵幣卡電子盤在開疆拓土的3年之后,
在那個24小時交易無漲跌幅限制,且幾乎無任何監管幾近裸奔的虛擬幣投資游戲中,一些上演的戲碼相較于郵幣卡電子盤則更為兇悍和血腥。
從早已被行業定性為傳銷的維卡幣,再到明借宋鴻兵名人效應暗行詐騙之實的VPAL(V寶幣),輾轉逐利的人群仍如此健忘,未學會最基本的自我保護,在郵幣卡電子盤谷底空轉的低迷期,奔向了一些善于炮制利益陷阱的虛擬幣世界。
文化金融,藝術品金融這一連串的概念在郵幣卡電子盤風行的3年間已為人所知,因同虛擬幣投資人群屬性重疊,郵幣卡市場衍生的財富效應和草根營銷文化,培育了一些利用文化金融概念和郵幣卡電子盤市場人群進行制作運營、傳播獲利的虛擬幣。
我在2016年便已觀察到這一現象,此前通過文交在線也發文進行警示。
這些虛擬幣,有著以“拉人頭”為本質設計出的復雜營銷層級,偽造源碼,虛構應用場景,通過線上線下社群營銷以暴富無風險套利為名義,在對加密數字貨幣和互聯網缺乏足夠認知的人群中大肆營銷。
甚至通過ICO(Initial Coin Offering 文交在線注:類似IPO但不完全相同)
向不特定人群募集資金,已經涉嫌非法集資。
02
行業誕生虛擬幣文創幣
2017年2月,一款以“21世紀最后一桶金 搭建文化大平臺”為宣傳語,倡導價值投資,名為“文創幣”的虛擬幣開始出現在郵幣卡電子盤投資人群日常交流中。
在草根營銷文化盛行且缺乏專業認知背景的逐利人潮里,這款名為文創幣的虛擬幣獲得似乎收獲了不錯的關注度。
文創幣發行總量7200萬官方保有30%,市場推廣、第三方合作激勵、外部生態搭建占20%,擁有精心設計的代理制度,積分體系,配合上靜態獎勵、動態獎勵和還有額外福利大獎。
按照官方制度,1萬投資10天便可收回1000,日息1%,且在官方宣傳的高速發展和明媚前景中,一夜致富之夢似乎也并非那么虛無和遙遠了。
![]() |
虛擬幣 文創幣 上市當天價格圖
(價格以比特幣計價)
3月22日16時,虛擬幣文創幣上線國內某三線虛擬幣交易平臺,開盤4.8元,一路直線飆升至0.02個比特幣(人民幣136元附近)后,緊隨而至的便是瞬間跌至13元附近,瞬間跌幅超90%。
曾在營銷戰借各種概念和技巧立下的“一枚1萬”的誓言同現實相比是顯得如此荒誕不經,文創幣自此倒地不起。
![]() |
虛擬幣 文創幣 截圖1
![]() |
虛擬幣 文創幣 截圖2
![]() |
虛擬幣 文創幣 截圖3
![]() |
虛擬幣 文創幣 截圖3
![]() |
虛擬幣 文創幣 截圖4
剩下的只有屏幕前賭局失利后堆積著懊惱和絕望的臉,對于這些入局的人來說,滿世界應該都是夢想破碎的聲音。
03
ICO的投資風險
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s)按照英文字面意思來解釋,是一種用加密貨幣投資早期項目的方式,在2012-2015的加密數字貨幣行業萌芽期,多數創始團隊缺乏技術資金來源,便依托對加密數字貨幣本身感興趣的粉絲,通過融資比特幣來換取技術開發經費。
目前融資虛擬幣種已拓展至擁有市場共識的ETH等少數幾種加密數字貨幣。
投資完成后,項目方通過投資人投資比例發放代幣,代幣通常為項目開發的虛擬幣,參與 ICO 獲得的代幣,有的可以通過二級市場交易獲得升值回報,有的可以通過得到分紅獲得回報。
利用ICO融資規模一般能達到百萬美金這種級別,以2016年9月國內加密數字貨幣行業小蟻股二次ICO為例,小蟻股成功募集6000枚比特幣以當時幣價計算約為2500萬人民幣。
以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源碼為藍本,設計和制作一枚虛擬幣的技術門檻不高,配合上草根營銷甚至類傳銷的模式,ICO極容易成為某些虛假項目方低成本圈錢的途徑,況且ICO在國內仍處于監管真空地帶。
目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在國內法律地位僅是特殊商品,ICO 從中國的法律來理解,是一種以物易物的行為,而且還是虛擬物品換虛擬物品的方式,在很多人眼中這避免了直接融資人民幣被扣上“非法集資”帽子的法律風險。
畢竟這是一塊監管空白的“地下股市”沒太大區別,以文創幣這類虛擬幣仍可借用ICO來進行圈錢,在這里,只需幾百萬就可輕易坐莊,操控價格瘋狂漲跌。
同時在我對郵幣卡電子盤和虛擬幣市場進行對標比照的過程中發現,部分不具備加密數字貨幣屬性的虛擬幣在ICO過程中,正借用一些行業知名度極低的平臺進行,融資對象為不特定人群,且計價單位直接為人民幣。
![]() |
某以人民幣計價 虛擬幣ICO平臺截圖
布下龐氏騙局。
坑永遠比夢多,項目方編個故事,騙的比較有誠意的ICO還會拼湊本白皮書。甚至一群高智商和江湖老手型的,更披上“區塊鏈”、“文化金融”外衣,
虛擬幣投資是個沒有秩序,原始野蠻的投機游戲。
盡管不乏有暴富暴發先例,但騙子也橫行。況且是個對多數人而言認識非常陌生的地域,騙子眼中的傻子可能就更多一些。
在我看來投機上的傻子多數是懶,入局的后太習慣依賴局內的“大哥”還有“老師”。
對于肆意營造買點通過渲染概念卻無法厘清顯著特征,缺乏盈利模型的ICO投資人須繞道而行,尤其代碼聊聊寥寥不開源的。同時任何項目都需要做基本盡調,如考察項目和團隊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