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2015年11月23日完成臺本
——“最牛”違建,為何不斷出現?
節目導視:
解說:
隱藏于老舊胡同,面積700平米,地下深達9米,北京最牛違建,又有新成員!
北京市東城區拆違辦主任 閆建恒:
這是剛做了一半還沒有完工,如果說建成之后100輛汽車應該沒問題。
解說:
夜間施工,挖了五年。
市民:
他們有時候就晚上,老是進車。
解說:
結構復雜,工程浩大。
市民:
要是空的,當然擔心了。
解說:
到底是誰,膽大妄為!
北京市東城區城管執法局宣教科科長 張文俠:
這個人姓李,說自己是無業,他在2008年給他兒子買的。
解說:
《新聞1+1》今日關注:“最牛”違建 ,為何不斷出現?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讓我們還是從照片開始節目,首先看一張照片,這個是北京東城區的紗絡胡同,你從照片上就能夠明顯的看出這個胡同非常窄,周圍都是老舊的建筑,也就能通一輛車,但是你能想象嗎,這個地方的底下是一個大的停車場,三層,面積是700多平方米,最深處有9米,這個停車場看起來已經有模有樣了,但是它是一個私建、私挖的這么一個停車場,沒有任何的證照,而且開工好多年了,網友就把它又重新推到最牛的違建的序列里面去,其實這種建筑并不陌生,要知道就在今年年初,也是北京在德勝門有一個由于私挖私建這個地下室,發生坍塌的事件,言猶在耳,現在又發生了一件更大的,那么面對這種違建并不是說不管,而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怎么讓管起來更有力,讓那些想蓋的人不敢也不能。
來,一起關注今天的節目。
解說:
“北京東城一胡同地下私挖車庫”、“胡同地下私挖車庫 可停百余輛車”。
近日,北京市東城區紗絡胡同這個私挖的地下車庫,又刺眼地加入了“最牛”違建的行列。私挖面積超過700平方米,深達9米,耗時多年,直到目前還未完工。
北京市東城區拆違辦主任 閆建恒:
他自己說的他是完全按照車庫的結構做的,等于現在是剛做了一半還沒有完工。
解說:
目前,北京市東城區各部門給這個私挖的地下車庫,已經制定了回填方案。此外,北京東城區公安局也介入調查。
北京市東城區城管執法局宣教科科長 張文俠:
第一要立即回填,這個人目前已經與一家有資質的公司簽訂了一份回填合同,因為他那個洞比較大,比較深,大約需要大概一個多月左右,我們(東城)區的建委要全程對他進行監督。
解說:
紗絡胡同,這是一個什么樣環境的胡同?這個能停100輛車的地下車庫,又是怎么挖出來的?
從北鑼鼓巷街道往里,紗絡胡同的牌子并不起眼,這是一個寬不過三米,只能過一輛汽車的狹窄街道,誰能想到,它的里面,竟會隱藏著一個在建的三層地下車庫。今天,這個車庫所在的院落,近三米寬的卷簾門已經拉下,能通向地下的兩個鐵門也緊緊地鎖著。此外,一處尚未完工的二層建筑,被殘破的玻璃覆蓋著。但是,在這個院子里,還散落堆放著近五十袋水泥,以及一些紅磚。
市民
反正他們有時候晚上老是進來車,裝土的車。
市民:
動靜沒聽到,他這暗挖聽不見,一般都是晚上拉(土)。
解說:
附近居民表示,雖然有時候他們能聽到施工的聲音,但并不知道業主具體在做什么。居民們還說,該業主一般都是深夜施工,而且全部是人工鐵鍬挖土。
北京市東城城管安定門執法隊副隊長 魏煥啟
我們當時第一次檢查的時候有三四個工人正在挖,他也是用鐵鍬和小推車來出土,這三層的地下室完全是用人工一鍬一鍬給挖出來的,所以動靜比較小比較隱蔽。
解說:
就在幾天前,記者也跟隨著執法人員,進入了這個略顯神秘的地下車庫。混凝土攪拌機、小推車,該地下室屬于錯層結構,在掏挖更深的東邊的位置,已經充滿積水。
執法人員:
最深大概有一米深。
北京市東城區住建委行業管理處副主任鄭紅建:
第一個可能就是,(積水是)北京市地下淺層的地下水,還有一種可能,現在不是在下雨嗎,他二層的違建還正在做,所以說下雨的時候,雨水順著滴答滴答往下流然后匯聚到地下室。
解說:
車庫內的結構,如此復雜!工程的規模,如此浩大!這背后的業主是什么人?似乎也略顯神秘!
市民:
這個中院他買了也就是兩三年。
市民:
(業主)多大歲數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就是一個男的。
市民:
它要是空的當然擔心了,再一個它怎么回填咱也不知道
解說:
鄰居們表示,李某是在幾年前買下了這個院子,不僅如此,他還一并買下了隔壁的這個院子。而他具體從事什么職業?這些信息仍是一個謎!
北京市東城區城管執法局宣教科科長 張文俠:
他這個人姓李,始終說自己是無業,他在2008年給他兒子買的,然后他承認這個所有的違建行為是他自己所為,與他兒子無關。
董倩:
我們對比一下,在年初的時候在北京還有一次德勝門的私挖地下室的事件,來看一下具體的數據,在德勝門內大街93號院業主私挖地下室的規模是什么呢,深18米,長13米,寬9米,基坑面積130多平方米。它造成的實質性影響是路面還有相鄰的四間民房坍塌了,有實質性的影響。
再來看這一次曝光的情況,挖了三層,面積是700多平方米,最深的,已經達到了9米,那么從開挖開始到現在已經用了5年的時間,好在現在沒有造成什么樣的傷害,但是你不能保證就這么挖下去,會不會傷到人。
這種規模你看,有一個大家值得提問的一個就是,五年,按說挖一個地下室五年難道沒人發現嗎,但是剛才在短片中已經聽到了,鄰居說是夜里施工,而且是拿出了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他是用鐵鍬用了五年的時間,一鍬一鍬挖出來的,那么誰挖的這樣的一個地下室,要知道年初的時候發生的私挖地下室的事件,當時北京市已經說要嚴查私挖地下室的這種行為,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敢挖。
我們繼續來看,我們記者調查目前得到的是從東城區城管部門給出的信息,這個人姓李,在2008年的時候買的房,據他自己說是無業,但是無業又讓人覺得有大量的疑惑,首先你要知道在東城區這樣的一個地方,這樣的一個地界上買一個四合院,兩個四合院,這個得花多少錢,有這么多錢的人他有可能是無業嗎?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從目前記者調查的這種信息來看,建好了以后是要當停車場的,可以停上100輛所有的車,那么一定是對外營業的,那么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未來一天營業的時候他怎么去面對我這樣一個私挖私建的停車場,怎么去營業,怎么去跟各種各樣的部門打交道,這些問題他都想好了嗎?等等,這些信息需要進一步的交待。
那么這個地下違建是怎么發現的,另外怎么可以存在五年這么長的時間,我們繼續關注。
解說:
這個被李某2008年才買下的房產,僅僅過了兩年,他就動起了違建的念頭。 那么此前,這樣的違建行為是否曾被發現呢?
張文俠:
在查以前的這個記錄當中,發現2014年曾經也曾經接觸到這個舉報,當事人也承諾不再挖了。事隔一年,又有人舉報這個問題,我們隊員感到他應該是在繼續的進行這個違法的挖建活動,所以就向我們區的這個拆違辦進行了匯報,引起了我們東城區的高度關注,同時迅速地組成了由這個城管、公安、建委、規劃還有房管多部門的一個專門的一個調查組,介入此案調查。
解說:
在調查組的聯合工作下,李某的違建行為,被要求馬上停止。
張文俠:
讓他到這個單位來接受這個調查。但是,當時我們下發了談話通知書,他也去了,然后他沒有帶他的這個房屋產權證。按照我們的一般執法的這個要求,只有這個房屋的這個產權人所有人才可以到這來接受調查。所以當時這個調查取證也沒法繼續進行。
解說:
在2014年3月被城管部門約談時,李某曾經承諾不再違建,但是,當城管部門之后去核實李某是否兌現承諾時,卻遭遇了難題。
張文俠:
實際上來講,在我們那個接到舉報之后,他說不挖了之后,我們隊員再去復查的時候,因為我們按要求要復查。但是復查的時候,電話不通了,院門緊鎖就無法再次進入,我們先后四五次再去到現場察看,就沒有任何發現施工的動靜,而且也無法再進入他的院里進行復查。
解說:
根據城管部門介紹,李某的違建行為非常隱蔽,沒有采用大型機械,且是在晚間循序漸進作業,從房屋外部很難發現。
張文俠:
因為他是開挖地下室,相對來講動靜比較小,他為了防止發現,他雇來了車,晚上10點以后車來了之后,把這個土直接運到車上,由車直接拉走,并不把這土傾倒到街上,因為傾倒到胡同里頭會被群眾發現,會被我們發現。這樣的話,他就躲避了城管隊員的及時發現和檢查。
解說:
從外部無法發現,城管部門進入房屋內檢查,則需要房主的協助。而這一次,再次接到舉報的城管部門,感覺到了事件的嚴重性,進行上報后,才得以進入房屋內。
張文俠:
因為城管單獨一家是進不了他這個屋門的,那么只有多部門聯手的話,聯系到當事人,責令他打開這個緊鎖的這個院門我們才得以進入。
解說:
違建執法的困境,在這次紗絡胡同的事件中再次被暴露無疑。而這樣的情形,我們也早已不再陌生。今年1月,北京市西城區德內大街93號院發生坍塌,原因也是因為房主私挖地下室,而在事發前,該業主也曾被約談。
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辦宣傳部部長 陳楊:
接到舉報之后,因為還涉及到規劃,通過我們在中間協調規劃,協調城管隊一起去了。
記者:
一起去了。他當時停了嗎?
陳楊:
當時停了。一直都在管,沒收過工具,也進行過處罰。
解說:
2013年8月,被稱為最牛違建的北京海淀區人濟山莊4號樓樓頂違建開始拆除,?而此前的6年,卻也是誰都管不了的狀態。
北京海淀區紫竹院城管隊副隊長 陳郁:
在立案過程當中,經常找不到業主,所以對我們查處這個案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董倩:
這個違建其實在2014年的時候就已經舉報了,當時被舉報之后城管部門找到了業主,然后跟他說,你這么做是不對的,然后他說,是我回去馬上就改,我馬上就填上,但是等相關部門再去復查的時候,你發現這個人找不著了,人進不去了,然后就是這一次,到現在被人舉報,幾個部門聯合強令當事人把門給打開了,其實這個過程并不陌生,在以往種種的這種私建里面也能夠看到,但是你分析一下這里面有幾個原因為什么會這樣,一個是不易發現,一個是執法波折,什么叫不易發現?因為從結合在年初發生的那一次私挖地下室你會發現,如果是地上建筑肉眼看得見,一天一天的蓋這好辦,但是如果他是一個要挖地下室這種東西,你還真很難發現,雖然在年初出了這種情況之后北京市也采取了定期排查,還有接受舉報,還有類似探測這種東西,方法還是有,但是呢,目前來看好像并沒有特別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執法波折,什么是執法波折呢,剛才說了要不就是找不到人,要么就是進不去門,再不就是第三種情況我人也找著了,但是答應了,該干還干,但是面對這種情況到底該怎么辦,我們連線一位專家,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副主任楊小軍,楊主任剛才我們看到了,就是面對這種情況,等發現時候要么是出事了,像年初,坍塌了才知道,要么像現在都快建成了才發現,您覺得有什么辦法面對這種狀況?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副主任 楊小軍:
我覺得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可以解決,第一個就是其實有很多違建是裸露在室外的,沒發現是因為責任不到位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所謂室內設施,室內包括地下室還有其他的,那么像城管這樣的機構,從法律上來講它是沒有權力強行闖入他人的私人空間的,所以他需要其他部門尤其是公安部門的配合,在配合協調上,其實還是有存在一些問題,老依賴于要有當事人的配合才能做,而不能單獨或者說單獨由執法部門去執,必須得當事人配合,如果當事人溜了,當事人把門鎖了,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制度本身還是有一些缺陷。
董倩:
那楊主任就像您所說的這個城管部門在面對這類問題的時候,他們不是很尷尬嗎,要么是需要公安部門的配合要么需要當事人的配合,而他們恰恰是在處理這種事件核心的力量,反而他們使不上勁兒。
楊小軍:
對,城管執法呢,它實際上是對違建的管制和處治是兩個部門在做,一個是規劃,一個是城管,還有一些相關的部門,像公安,像國土,像公共設施的部門,還有等等市政,其實一個小小的違建可能涉及的不下七八個部門,所以一般來講要達到真正能夠協調這些部門,要通過當地的區委區政府,尤其是區政府來綜合協調,這樣的話加大了執法的成本,時間拖的也比較長。
董倩:
楊主任,如果您不給我們說種種的配合,可能人們還不知道,如果知道要需要種種配合,需要的手續多,時間長的話,會不會有更多的人利用這樣的一個空子,我先看,第一你難發現,第二你可能發現了你也拿我,因為你們的時間長,可能拿我也沒有什么辦法。
楊小軍:
對,這是一種可能,由于客觀上需要這么多部門和這么長時間,另外一個如果他要是進行全力干預或者進行利益交換,也可能阻礙你,讓你做不成這個事。
董倩:
好,謝謝楊主任,稍候我們給您更多的問題。
剛才說了,其實違建引起的問題可能是非常嚴重的,因為年初德勝門那個事件就看到,會引起一連串的糟糕的反應;另外一方面,就是怎么能讓執法在執法的過程當中更有有利,去避免我們剛才說的種種配合的環節,我們繼續關注。
解說:
它們看起來奢華、氣派,一點都不像違建,但它們卻就是不折不扣的違建。五年前的2010年7月22日,在廣州二沙島的宏城花園,一個拆除違建現場,竟然吸引了幾十家媒體的到場關注。
廣州城關綜合執法局行政執法處處長 張永利:
這個26號(別墅)推平。
記者:
另外兩棟呢?
張永利:
另外兩棟違章部分拆掉,保留合法部分。
解說:
有媒體當時評論說:今天的二沙島,全國老百姓都在看。多方關注的背后,源自于這樣的現實:在這個當時被稱作最牛違建別墅群的宏城花園里,盡管當地政府對于拆除態度堅定,但這些非富即貴的別墅業主們卻并不買賬,甚至威脅說,自己有后臺拒不執行。
因此,強拆當天,就出現了這樣一幕,副區長現場坐鎮指揮,城管、監察局、公安局、衛生局等10多個部門,將近200多人協同作戰。于是,二沙島的強拆現場,儼然變成了捍衛法律公正、維護政府權威的名譽之戰。
二沙島宏城花園的違建,最終以拆除為終結,但拆除卻并不是所有城市違建的最終歸處。例如位于上海普陀區的祥和名邸獨棟別墅區,違法搭建、加層擴建比比皆是。別墅區42棟別墅,九成都存在違法搭建的情況。
祥和名邸小區居民:
政府一直講違章建筑不能要,越講他們當沒有這回事,那里搭了以后這里都要搭起來,他們都要一樣的,都是有錢的,他們不怕的,他們那么多錢對吧,那里最后一幢,他這個人可能很權有很有勢的。
解說:
也是從2010年起,五年時間里,祥和名邸的違建遭遇過當地7次大規模整治行動,即使媒體多次報道,即使上海市政府出臺了《進一步加強違法建筑治理的實施意見》,祥和名邸的違建仍然沒有停下來。2014年9月,一篇名為《市人大調研祥和名邸違建頑疾》的報道,就記錄了普陀區有關部門的無力感:單靠區里的力量,很難完成這項整治工作。
上海祥和名邸小區業主 劉先生:
當時整治的話一個月就好了,過了一個月以后又開始搞了,政府有關部門來了之后,找他談話,拆過五六家,現在還有人在違章。
解說:
五年7次整治,祥和名邸違建卻仍然健在。再看看北京最牛違建人濟山莊的空中花園、挖塌了德內大街的93號院,再到今天紗絡胡同讓人驚訝的700平米地下停車場,違建的違法性質從未改變,但違建的腳步卻從未停止。
北京市嚴厲打擊違法用地違法建設行動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 王瑋:
我們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大量碰到的都是這種不配合的情況,從目前這個執法的困境來講,大概碰到的現象就是找不到人,或者是找到人以后,你也很難進行做筆錄。還有的情況,有可能連門都進不去,還有你查封了以后會有無視行政機關這種查封行為,他破壞你查封現場行為,我們碰到的最大的困難還是當事人自己,是他的法律意識淡薄。
董倩:
你說面對違建那么怎么才能拿他們有辦法?接下去我們繼續連線楊主任,楊主任您看從2013年就是人濟山莊樓頂上所謂最牛的違建以后,相關部門進行了調整,比如說多部門聯合執法,比如說公安部門加大打擊力度,而且公安部門也經常配合,要進行比如說專項行動或者是排查等等,你覺得這些能夠解決什么問題?如果說有一個制度上的建設應該怎么做?
楊小軍:
個案來講,我覺得像人濟山莊這種事情,和以后我們確實加大了力度,加大了力度和配合,就個案來講效果是明顯的,但是違建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也就是說有人在公開的挑戰法律,一個是權力在挑戰法律,一個是利益金錢在挑戰法律,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無賴在挑戰法律,這三種力量都在挑戰法律,如果得不到法律的秩序和維護,違建這種現象還會繼續持續下去,這種集中整治不可能對每一個違建,隨時隨地的采用,因為這個力量耗費的成本太大,所以我認為這其實要解決兩個問題,是處治違建的一個關鍵,哪兩個問題呢,第一個就是說我們不但要能動建筑物,我們還能動人,換句話說,該追究刑事責任應該在法律上進行一個補丁打進去,真正嚴重了那就是可以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個,就是從執法機關來講,我們其實進得了屋還是進不了屋是一個法律問題,這個問題應該通過公安就能夠做得到,所以對他實施施工的現場,進行拆除,其實是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你敢建我就敢拆,我把坑給你填了,然后把人抓了,我想這兩條,是問題的關鍵。
董倩:
楊主任誰有這個權力呢,因為目前呈現出來的城管在管這件事,他們要公安的配合,您剛才所說的話是要公安直接去介入,您覺得可能嗎?
楊小軍:
我覺得是可能的,這個現在是從實際上已經做到了,公安用它的這個查案的方式進入建筑場所,當事人一般來講是配合的,但是城管去就沒有這種威懾力。另外一個就是,如果要把它上升為一個刑事責任,對其中個別嚴重的違建進行刑事責任追究,這個是需要立法上來進行重新修訂的。
董倩:
好,非常感謝楊主任。
那么剛才楊主任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出路,就是讓他們有一個震懾力,就是說你敢建我就敢拆,所以說說到這樣一個違建的問題的解決,拆的是樓,但是建的是制度。
好,這就是今天的節目,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