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渣打中國”)發布了一則關于暫停接受信用卡申請的通知,引發市場熱議。通知顯示,由于信用卡業務戰略調整,渣打中國已于2022年1月初關閉信用卡網上申請渠道,并擬從2月20日起暫停接受所有渠道信用卡申請。
現有信用卡客戶不受影響
2月16日,渣打中國就“暫停接受信用卡申請”做出回應,表示該行暫停信用卡網上申請相關服務,是因為正在進行信用卡申請渠道的優化調整。待信用卡申請渠道優化完成以后,渣打中國將重啟信用卡申請。與此同時,渣打中國強調,該行現有信用卡客戶的日常用卡和到期續卡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4月,渣打中國成為在中國內地注冊的首批外資法人銀行。目前,渣打中國的營業網點已覆蓋中國近30個城市。2014年6月,渣打中國正式宣布推出面向中高端商旅型、消費型客戶的“渣打真逸”和“渣打臻程”兩套信用卡,標志著渣打銀行在中國正式推出信用卡業務。
《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渣打中國在中國內地具有較完備的零售業務條線,業務囊括存款、匯款、匯兌及財富管理等。根據年報披露的數據,2020年末,渣打中國實現稅前凈利潤17.47億元,同比上升2%;營業收入為65.29億元,同比下降6%,主要受到凈息差收窄的影響;總資產為2936億元,同比增長25%,主要來源于金融投資、衍生金融資產及發放貸款和墊款余額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渣打中國因違反信用信息查詢相關管理規定,被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處以罰款230萬元,并責令限期改正。時任渣打中國零售個人金融信貸部信貸總監陳燕來對上述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處以罰款10萬元。
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存“水土不服”現象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向記者指出,目前,外資銀行信用卡業務在中國還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一是客群定位受限。外資銀行發卡多聚焦于中高端客戶,需要資產、收入證明等,拓客范圍明顯不如本土銀行。二是產品類型受限。相比本土銀行設計各類新潮有趣的信用卡產品,與各種知名IP等跨界合作,不斷拓展線下合作商戶積累各類消費場景等,外資銀行的動作相對緩慢。三是數字化程度不足。本土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在優化和提升客戶體驗方面動作頻頻,而外資銀行在還款渠道、電話客服等高頻功能方面不及本土銀行。
蘇筱芮表示,外資銀行如要繼續發展信用卡業務,應針對上述表現進行改進,以客戶需求為核心,從產品、技術等層面進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