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記者收到用戶反饋,表示中郵消費金融旗下產品——循環貸,與官網營銷利率不符。
據了解,中郵消費金融官網的宣傳年化利率為14.04%~23.76%,而根據黑貓投訴平臺用戶出示的截圖年化利率為32.04%,已超出了官網宣傳利率近10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循環貸在其他信息平臺中宣傳的年化利率顯示,最低為10.80%。部分借款人便是沖著低利率而申請的借款,但實際利率卻高出10.80%不少。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中郵消費金融實現凈利潤7.9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0.49億元,增長1514.29%。
針對中郵消費金額投訴情況等問題,記者聯系了中郵消費金融方面,對方客服人員表示將會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與記者取得聯系,截至發稿,未收到任何回復。
中郵消費宣傳利率互相“打架”?
公開資料顯示,中郵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郵消費金融”)成立于2015年11月,經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成立,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7家中外知名企業發起成立,是一家為我國居民個人提供全方位消費金融服務的全國性金融機構。2018年,中郵消費金融注冊資本增至30億元。
據記者梳理發現,中郵消費金融旗下產品“循環貸”年化利率在不同平臺顯示出了不同利率范圍,宣傳利率互相打架。
根據官網發布的產品介紹信息顯示,循環貸產品(由中郵消費金融作為貸款人發放的)可申請額度為1000元~200000元;年化利率定價范圍為14.04%~23.76%(單利計算方式)。
而在黑貓投訴平臺,借款人出示的循環貸利率截圖數據各有不同。
其中,借款人通過“中郵錢包”APP顯示的循環貸年化利率為32.04%,這早已超出了其官網宣傳的年化利率。
而在其他信息平臺顯示的貸款利率又變成10.80%起,低于了其官網宣傳的年化利率。有網友表示,本就是沖著低利率去的,但借款后利率一下就上去了。
一用戶稱,自己在借款的時候,看到的年化利率是10.8%,但是借款成功后,利息卻變成了28.44%。在利息發生變化時,并沒有告知該用戶,且已借款成功。
而后,該網友查看當時的借款合同后,發現合同中完全沒有合同的主要約定,例如借款金額、利率多少等內容。其借款總額為25000元,但還款總額高達29000元。該網友對此表示疑慮:這當中是否存在其他變相收費?
另有用戶稱,自己借款的綜合年化利率以高達35.28%。而這不僅與中郵消費自己的利率所“撞車”,臨近監管紅線的年化利率又是否存在一定僥幸心理?
據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與此同時,中郵消費金融近一半本金的罰息也讓不少用戶苦不堪言。
凈利潤大幅提升,同比增長1514.29%
除年利率多變的問題,投訴信息顯示,“爆通訊錄”也是中郵消費金融暴力催收的手段之一。
在黑貓投訴平臺,一用戶發起投訴,表示逾期后多次與平臺說明目前情況,自己會想辦法處理,但幾天后,催收人員開始給該用戶家人同事朋友打電話稱其欠錢不還,并涉嫌騙貸,暴露個人的欠款隱私,導致其生活受到影響。催收人員打電話進行辱罵、嚇唬。與客服投訴后,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反而受到了變本加厲的短信轟炸、騷擾自己與親屬。
根據2018年3月28日發行的《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第十條顯示,從業機構應切實保護債權人、債務人及相關當事人隱私,不得非法泄露個人信息,不得采用非法手段或通過非法途徑獲取個人信息。
而早在2021年2月23日,中郵消費金融就因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被廣東省通信局點名。公告顯示,中郵消費金融存在未在隱私政策等公示文本中逐一列明App所集成第三方SDK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未提供有效的注銷賬號功能,在按照隱私政策中聲明的注銷指引,咨詢在線客服,客服明確回復未實名認證的賬號無需注銷兩項問題。
而根據郵政儲蓄銀行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年報數據,中郵消費金融經營業績并未受投訴影響。
數據顯示,截至報告期末,中郵消費金融總資產為365.5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50%;凈資產為45.0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7.54%。
截至2021年6月末,中郵消費金融實現凈利潤7.9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0.49億元,增長1514.29%。與此同時,2021年上半年已完成了去年全年的業績近兩倍,實現了凈利潤的大幅增長。
郵政儲蓄銀行年報中這樣寫道,報告期內,中郵消費金融不斷調整發展結構,加強風險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業績。一是自營渠道精細化運營能力持續提升,通過優化個性化營銷機制和宣傳文案,開展節假日專題活動,促進新客戶轉化;二是協同發展取得新進展,推動中國郵政微郵局微信公眾號上線“郵你貸”產品;三是風險管控措施逐步完善,不良貸款總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降。(記者 謝奀國 實習記者 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