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即將邁入零利率時代?
近日,有市場消息稱中國內地將出現第一家零利率銀行。該則傳言稱,上海匯豐銀行利率調整,5000元以下存款利率為零。對此,匯豐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一說法完全失實。
盡管如此,“銀行邁入零利率時代”的話題仍在網絡引發熱烈討論,普通居民的投資走向和偏好也引起關注。 央行發布的《2021 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下稱《調查報告》)顯示,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25.1%,比上季減少0.4個百分點。其中,偏好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等投資方式的居民占比為46.1%,較上季度下降2.4%。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和大額存單的年利率持續下行。11月10日,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從長期來看,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概率較大。銀行理財產品類似于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是以無風險收益率為基準的產品。比如說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走勢長期下行。”
保本增值難
11月10日,交銀理財用戶張旭(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去年買交銀添利迎新180天產品的參考年化收益率3.75%,今年10月買得利寶180天產品的利率是3.3%,現在只有3.2%,利率一直在降。”
誠然,居民投資渠道逐漸多元化,但儲戶首選的投資方式仍集中在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普益標準報告顯示,銀行理財產品10月平均收益率為3.41%,較9月下滑10BP。
時代周報集中注意到,傳統保本保息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已接近“絕版”。自銀保監會2018年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以來,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逐步實行凈值化管理。這意味著,理財產品的價值波動和投資收益更加公開透明。
4月,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課題組發布《資管新規三周年回顧與展望》,2020年大部分凈值型產品收益率在1%至7%的區間內波動,波動水平大幅高于預期收益型和現金管理型產品。甚至還有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跌破初始凈值。
上述報告稱,根據統計,2020年新發行的產品中共有2164支產品曾跌破凈值,約占全部產品總數的3%;截至2020年末仍有428支產品低于發行初始凈值,占當年發行產品總數的0.6%。
理財產品參考年化利率優勢不明顯,可能低于同期存款收益,甚至面臨損失本金的風險。不少穩健性投資者目光投向銀行存款業務,力求資金保值。 中國銀行手機銀行信息顯示,整存整取產品最高利率為2.75%;工商銀行整存整取最高利率為三年期的3.25%。
而6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實施前,廣州市中國銀行存款利率最高產品條件為三年期,存款金額超過5萬元,年利率為3.85%。另外,工商銀行廣州地區6月整存整取產品起存金超過五萬元的情況下,最高利率為3.85%,;起存金額在“1-5萬元”的存款產品利率為3.713%。
大額存單利率也缺乏競爭力。
以工商銀行為例,目前該行個人大額存單年利率最高為3.35%,起存為20萬元,時間為三年期,僅限于新客。若非新客,三年期大額存單的起存金額為30萬元。目前,該行大額存單的最高利率僅比存款利率的最高值多0.1%,而起存門檻卻是后者幾十倍。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10月新發的大額存單,1年期平均利率為2.278%,2年期平均利率為2.884%,3年期平均利率為3.517%,5年期平均利率為3.951%。其中,1年、2年、3年大額存單平均利率均下跌,跌幅分別為0.2BP、0.6BP、0.5BP。
投資去向何方?
中國個人可投資資金規模龐大。
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2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規模達241萬億元人民幣。
《調查報告》顯示,居民偏愛的前三位投資方式依次為:銀行、證券及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基金信托產品和股票,選擇這三種投資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別為46.1%、26.5%和17.5%。
居民投資意愿卻難以調動。《調查報告》顯示,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4.1%,比上季減少1.0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0.8%,比上季增加1.4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25.1%,比上季減少0.4個百分點。
三季度趨勢延續“投資下降,偏愛儲蓄”的趨勢。此前二季度,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比上季上升0.3 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25.5%比上季下降 3.1 個百分點。
黃大智認為,儲蓄意愿和投資意愿并不是互斥關系。居民儲蓄很大程度上出于對抗風險的原因。比如在疫情期間,居民不確定感變強,他們會更愿意去儲蓄。
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居民對理財產品的投資思維仍然停留舊時理財產品的“剛兌”與穩健特性,與目前凈值化的轉型方向有所沖突。由于凈值型產品無預期收益率,且收益波動較大,現有投資者接受度仍然不高。
普益標準報告稱,2021年以來,股票市場持續波動,7-9月市場持續震蕩,10月市場依然是箱體震蕩格局,總體呈現下行態勢,帶動權益類(股票型)基金指數表現下行,權益類市場收益指數環比環比下滑0.94點至186.11點。
黃大智認為,“投資意愿下降主要與權益類市場變化有關。比如股市走勢強勁,居民投資意向會較為強烈。但是權益類市場目前還是處于比較結構化的行情,市場表現并不太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投資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