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渝農商行,601077.SH,3618.HK)無論在H股還是后來回歸A股,都沒有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兩個市場股價均陷入破發尷尬,2020年更是淪為A股銀行股中跌幅第一名,全年下跌13.77%。
股價遇冷,與其基本面表現密切相關。《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自2014年起,渝農商行凈利差就開始步入下降通道,2020年盈利能力依然承壓。從2020年三季報來看,該行去年前三季度凈利潤下降,不良雙升。同時,該行日前還曝出員工購買“飛單”理財無法兌付的一宗“飛單”案件。
針對上述問題,《投資時報》向渝農商行發出溝通函,但截至發稿未得到回復。
渝農商行A股上市以來股價走勢(單位:元/股)
股價持續破發
資料顯示,渝農商行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西南地區第一家農村信用社,至今已有近70年的歷史。2003年,重慶成為全國首批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省市之一;2008年,組建全市統一法人的農村商業銀行;2010年,渝農商行成功在香港H股主板上市,成為全國首家上市農商行、西部首家上市銀行;2019年10月,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全國首家“A+H”股上市農商行、西部首家“A+H”股上市銀行;2020年2月,正式采納赤道原則,成為中西部首家“赤道銀行”。
幾個“首家”加身,但渝農商行在資本市場并沒有因頭頂光環而受到歡迎。其2010年在港股上市首日即遭遇破發。根據公告,渝農商行在港股發售21.86億股H股,以招股區間中間價位每股5.25港元定價,集資凈額約為101.15億港元,公開發售超額認購4.3倍。
渝農商行港股上市首日便破發,截至今年2月2日收于3.4港元/股。
回歸A股也未打響“翻身仗”,渝農商行股價同樣處于破發狀態。截至今年2月2日,收盤價為4.1元/股,尚未回到7.36元/股的發行價。
在股價不振情形下,去年渝農商行采取高管增持的方式提振股價,不過兩次增持總額僅在100萬元左右,被市場認為“雷聲大、雨點小”。
盈利能力承壓
2020年三季報顯示,渝農商行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均實現微增,分別實現70.72億元和209.9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17%和5.04%,但歸屬股東凈利潤均同比下降,單季和前三季度分別實現25.86億元和77.69億元,分別同比下降10.08%和9.95%。
《投資時報》研究員發現,渝農商行凈利差已經持續近6年呈現下降狀態。
自2014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末,該行凈利差分別為3.14%、2.99%、2.57%、2.44%、2.4%、2.16%、2.13%。
對于利差下降,渝農商行在2020年半年報中解釋稱,主要受行業競爭加劇、市場利率下行等影響,同業及金融投資收益率同比下降、存款付息率同比有所上升。
從當年三季報內容看,渝農商行凈利下降主要源于營業支出的增加,更多是因為前三季度信用減值損失增幅較大,同比增長超三成。
資產質量方面也不容樂觀,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為64.14億元,較上年末增加9.55億元;不良貸款率1.29%,較上年末增加0.04個百分點。但撥備覆蓋率卻在下降,去年三季度末為359%,較上年末下降21.31個百分點,不過撥備覆蓋率水平不算低,或與其前文提到的加大撥備計提力度有關。
去年12月中旬,重慶江北人民法院公布的一則民事判決,讓公眾目光再次聚焦到渝農商行內控管理上。據報道,該判決涉及到渝農商行內部員工購買“飛單”理財無法兌付的糾紛。
判決書顯示,2014年3月,重慶農商行營業部員工劉某在負責零售條線工作時向時任銀行銷售崗的張某等人推薦了一款“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工程項目建設基金”,并在銀行內部進行組團認購。但最終該項目“暴雷”,員工投資者開始了維權。
2015年10月,投資者向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投訴,而渝農商行回復稱“確認重慶農商行內部員工包括支行副行長、總行部門負責人等在內的51人購買了前述基金產品及其他類似基金產品”。
最終法院判定渝農商行對此造成的經濟損失依法應當承擔次要責任,酌定該行承擔40%的賠償責任。 趙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