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銀行因“肺結節”事件近日陷入輿論漩渦,目前政府部門已介入要求該行盡快開展第三次環境檢測,風波背后該行裝修后的辦公環境是否危害員工健康、前兩次檢測項目是否符合要求、檢測報告是否規范也受到社會質疑。細看常熟銀行(601128,股吧)公示的兩份檢測報告,有業內人士指出,其中抽樣點數、檢測環境條件等方面存在不規范問題,并且兩份報告顯示的部分房間甲醛濃度偏高,辦公環境存在健康隱患。
爆料人質疑檢測內容
位于蘇州2.5產業園的常熟銀行金融科技總部組織員工體檢,百余名員工檢出肺部結節,員工質疑與新裝修后的辦公環境有關。這一事件近期迅速在網絡上發酵。
根據常熟銀行官網通報以及披露的檢測報告,常熟銀行金融科技總部于2019年7月入駐蘇州2.5產業園,該行分別于2019年1月以及2020年9月各進行了一次室內環境/空氣質量檢測,檢測結果均為合格。
第一次檢測由蘇州工業園區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咨詢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工檢測公司”)負責。檢測項目為甲醛、氨、氡、苯、TVOC,檢測結果合格。
第二次檢測由江蘇海爾森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森檢測公司”)負責。檢測項目包含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顆粒PM10、溫度、甲醛、相對濕度、空氣細菌總數、風速,檢測結果均在參考要求的范圍內。
然而,據網友爆料,“搬入新辦公區時就有員工聞到辦公室有較強裝修異味”“員工入駐辦公后又開始裝修,氣味刺鼻辣眼睛”。由此,前述兩次檢測報告并未得到常熟銀行相關員工的信服,質疑的關鍵點在于兩家檢測公司是否具有相應的資質、兩次報告為何檢測項目不同、大量員工檢出肺結節后的第二次檢測為何未檢測氡等與肺健康密切相關的污染物?
根據常熟銀行通報,2020年6月起,常熟銀行駐蘇州工業園區2.5產業園有員工在銀行組織的例行體檢中發現存在肺部結節情況。該行選定檢測公司于9月再次進行現場環境檢測,檢測結果為合格。
針對上述質疑,常熟銀行方面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行委托的檢測公司是具有相應資質的,檢測的內容也是根據國家相關標準來檢測的。“此事政府非常重視,我們也在積極處理,如果有新的進展會及時通報。”上述人士同時向記者透露,該行金融科技總部員工目前仍在園區內正常辦公。
關于檢測事項,北京商報記者同時聯系到兩家檢測公司,均表示曾為常熟銀行做過室內環境、空氣檢測,并且具有CMA資質(CMA即中國計量認證,是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及可靠性進行的一種全面的認證及評價)。
而針對檢測項目的依據,建工檢測公司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司進行檢測的項目都是按照土建行業國標規范要求做的。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住建部在今年年初批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以下簡稱《控制標準》)為國家標準,今年8月1日施行,其中提到,民用建筑工程竣工驗收時,必須進行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檢測,檢測項目需包含氡、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TVOC這些室內空氣污染物。其中,甲苯和二甲苯為今年新修訂增加的空氣污染物檢測項目。
在大量員工查出肺結節后,第二次檢測的項目為何缺少了氡、氨、苯等與肺健康相關的空氣污染物的檢測,檢測項目是否符合相應要求?
對此,海爾森檢測公司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檢測的項目是銀行要求我們公司去做的,一般客戶委托時會寫清楚需要我們檢測哪些指標,我們就是針對客戶委托的指標進行檢測”。
有業內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一般而言,第一次工程驗收檢測的項目是根據規定檢測,第二次檢測是客戶委托檢測,想檢測哪些指標、檢測位置都是由客戶決定。
專家:抽檢點數及檢測條件存瑕疵
同一公司大量員工檢出肺結節,檢測機構出示的檢測報告是否規范,也成為籠罩在“肺結節事件”背后的疑問。
細看兩份檢測報告,有業內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兩份報告均存在相應的不規范問題,并且甲醛平均濃度偏高,辦公環境存在健康隱患。
其中第一份檢測報告在抽樣點數、檢測環境條件、門窗關閉時間上存在三方面問題。根據第一份檢測報告內容顯示,檢測依據為《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2013版)(以下簡稱《控制規范》。注:在2020版《控制標準》自8月起實施后,《控制規范》廢止)。此次隨機抽樣點數為7點、環境條件為6 °C、門窗關閉時間為甲醛、氨、苯、TVOC關閉1小時;氡關閉24小時(自述)。
根據《控制規范》要求,民用建筑工程驗收時,應抽檢每個單體有代表性的房間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氡、甲醛、氨、苯、TVOC的抽檢量不得少于房間總數的5%。當房間使用面積≥3000㎡時,每1000㎡檢測點數不得少于3個。
公開資料顯示,常熟銀行金融科技總部辦公場所總面積達到10000㎡。
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第一次抽檢的點數太少,不具備代表性,同時,檢測環境條件顯示為6 °C,溫度太低,一般環境檢測在20 °C左右及以上會比較真實,低于15°C化學污染物的污染值就很低了,很難超標。另外,報告顯示的門窗關閉時間標有“自述”字樣,而規范的驗收需要有見證員見證,檢測存在不規范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從檢測報告中的甲醛濃度來看,也存在濃度偏高的問題。例如,第一份報告顯示,4樓洽談室甲醛平均濃度為0.074mg/m?,雖符合2013版《控制規范》≤0.1 mg/m?的要求,但平均濃度依舊偏高,并且是在溫度低的條件下,一般來講溫度正常的條件下指標很容易就超標了,員工7月入駐室溫更高,污染物指標可能會更高。
2020年9月的第二份檢測報告內容顯示,檢測判定依據為《室內空氣質量標準》。檢測項目包含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等。
“這份報告未顯示檢測的封閉時間相關表述或相關說明,報告缺乏完整性。另外該報告檢測甲醛的原因可能也是因為第一個報告該項目檢測出的濃度偏高。”宋廣生如是說。比如,5層的管理辦公室顯示的甲醛平均濃度為0.087mg/m?,雖然符合《空氣質量標準》≤0.1 mg/m?的要求,但如果按照新《控制標準》嚴格來看濃度已經超標,對人體構成健康威脅。
根據2020年版《控制標準》顯示,Ⅰ類民用建筑工程(包括住宅、學校教室等)甲醛濃度限量為≤0.07mg/m?,Ⅱ類民用建筑工程(辦公樓、商店等)甲醛濃度限量為≤0.08mg/m?。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第二次檢測報告中顯示的常熟銀行另有1層辦公室、2層西側查詢間、3層會議室等多處甲醛的平均濃度介于0.07-0.085mg/m?之間。
做好員工保障解決“信任危機”
值得關注的是,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檢測報告的不規范情況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檢測機構問題,銀行辦公環境存在健康隱患,但將肺結節的檢出歸咎于裝修后的辦公環境仍然缺乏直接證據。
“工作時,同時也在裝修,員工聞到有機揮發物的味道了。這個可以算是一個證據。但只能證明這種事情發生過,無法證明和出現肺結節有直接關系。從我的經驗看,從裝修污染角度來說,其實沒有什么裝修污染是直接會導向肺結節的,肺部的問題,一般還是空氣中的漂浮物,比如PM2.5和PM10誘發概率更大。”《裝修寶典》作者單毅向北京商報記者直言。
另有業內律師指出,如果經過科學檢測確認“肺結節事件”是由于環境問題所致,提供工作場所的銀行肯定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前兩次檢測的機構如果存在操作上的過錯,應在過錯范圍內承擔侵權責任。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常熟銀行“肺結節事件”發酵的同時,“銀行裝修”話題也掀起熱議,網絡上“銀行員工”對于自家銀行裝修辦公體驗的“吐槽聲”此起彼伏。
比如網友李麗(化名)直言,某西南地區一家城商行新大樓前一天還在裝修,后一天即入駐,辦公區氣味刺鼻辣眼睛,但同樣也有一份檢測“合格”報告,上層對實際情況不聞不問。
“曾呆過的兩家銀行沒有什么對員工特別關愛措施,第一家剛裝修完就搬進去辦公,柜員呆的還是封閉式環境,當時天天把玻璃門敞開向外散味,第二家銀行已開業就放了兩臺空氣凈化器加點綠植,對諾大的空間實在是杯水車薪。”網友辛風(化名)如是說。
對于這種情況,單毅指出,裝修施工需要用到油性漆或者有機揮發物比較多的膠類,相關人員都應該做好對應的防護措施,在施工后一段時間內應該保持通風,避人。
那么,后續事件如何解決,銀行應如何做好員工保障解決“信任危機”?券商投行從業人士何南野表示,若辦公環境可能影響員工健康,銀行應立刻更換辦公地址,或允許在該區域辦公的員工在家辦公,同時給予身體出了問題的員工充分的關心和物質上的支持,尤其是巨額醫療費,銀行應負起責任,并安撫好家屬情緒,此外,還要對暫未出現問題的員工,檢查到位讓員工放心,銀行內部也需進行檢討,對相關責任人嚴格處罰,要給一個明確的善后交代。
延展閱讀:肺結節是否會產生癌變
針對室內裝修后的哪種空氣污染物容易誘發肺部問題,需要重點檢測什么指標,中國抗癌協會科普部部長支修益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氡元素是一類致癌物質,大理石等石材氡元素含量高,釋放出來更易誘發肺部問題。
支修益指出,甲醛偏高與誘發肺結節之間不存在直接關系,不過甲醛對疾病人群可能會有影響,會加重癥狀,另外,即便和環境的空氣污染物有關系,影響甚至是癌變的顯現也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不是一年這樣的短時間。他進一步提示,95%以上的肺部小結都是良性的,很多的肺部結節是多年來肺部陳舊疾病的正常改變,不必恐慌需要正確看待。特別是如果一個單位第一次做CT項目,大量員工檢出肺結節更為正常,今年因為疫情的因素,做CT的人大幅增長,排查出肺部問題的概率更高。記者 孟凡霞 馬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