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消費對于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進入今年以來國家更是多措并舉促消費,但收效仍不及期待。昨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針對目前促消費遇到的重重關卡,提出在服務消費、品質消費、時尚消費等六大領域內主打“消費升級”這一新理念。而為更好地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意見》還從供給端給出建議,表示將“加快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供給新動力”。
促消費遭遇瓶頸期
進入今年以來,中央及政府多個部門屢次發文促進消費,一些措施甚至已經開始發揮催化作用。4月16日,商務部研究院《2015年消費市場發展報告》指出,目前供給層面的市場定位區隔明顯,高端消費與大眾消費分野常態化。智慧生活消費、綠色環保消費、全球時尚消費等將成為今年的主要消費熱點。
在4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政府從完善進出口的角度促進消費發展。會議決定,增加群眾購買意愿較強的消費品進口,并將開展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的試點,逐步擴大降稅商品范圍等等。今年6月1日,中國已降低部分服裝、鞋靴、護膚品等日用消費品的進口關稅稅率,平均降幅超過50%。
“雙11”當天,國務院常務會議恰合時宜地提出“要以民眾消費需求升級,促進國內消費品產業升級,并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消費升級的理念由此應運而生。而在隨后的兩天,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先后談及今后消費升級方向并就消費升級相關文件進行解讀。
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和鼓勵下,消費確實不負眾望,對于GDP的貢獻率也有顯著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GDP增長6.9%,單消費就拉動了4個百分點,對GDP的貢獻率也達到58.4%,顯著高于去年同期的51.2%。但業內人士也表示,雖然在“三駕馬車”中站穩了腳跟,但與西方國家70%-80%的貢獻率相比,我國消費正處在明顯的瓶頸期之中,未來仍有很大升級和發展空間。
舊供給乏力
盡管消費已躍升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但隨著消費結構和居民消費意愿的變化,新消費需求與現有消費供給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促消費也需要更加靈活變通并找準發力點。
三季度人民銀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消費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正在增強,特別是新興業態消費增長較快,居住類消費回暖,節能智能消費日趨旺盛,例如新能源汽車銷售就同比增長了2.3倍。此外,調查還顯示,居民消費意愿正在進一步提高,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比20.4%,比上季度高出3.5個百分點。
從剛剛結束的“雙11”網購大潮中,我們也能明顯體會到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阿里巴巴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雙11”當天共有超過3000萬人從海外采購商品,即所謂的“海淘”。
商務部特聘專家、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籌備組研究員趙萍對此表示,隨著擴大內需達到臨界點,在已有的供給結構下,居民的消費需求已經明顯得不到滿足,“海淘”興盛的背后正是國內適應新消費需求的消費供給嚴重不足。
“隨著新的消費需求不斷涌現,我們促進消費的手段也應當隨之做出變化。”趙萍表示。在她看來,國務院連發兩文強調“消費升級”和“新消費引領”,本質上都是對原有促消費手段的一種改進和更新。隨著居民對于更智能、更環保、更高標準商品消費需求的層出不窮,想要將消費穩定在國內市場,不使之大量流失海外,提供更有效的消費供給是最重要的前提。
力推新供給
與近期大熱的“供給側改革”一樣,促消費的關鍵點也落在了“新供給”的肩上。《指導意見》也明確表示,“要形成經濟發展新供給新動力,增加優質新型產品和生活服務等有效供給,滿足不同群體不斷升級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曾表示,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在業內看來,這同樣也適用于促進消費。一位消費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通過減免稅費、提供融資便利等措施為企業減負后,企業會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從測算交易成本轉投到產品創新等方面,這樣就在無形中提高了企業供給產品的質量。
趙萍則表示,新供給是在主動尋求消費市場中的亮點,特別是通過創新供給等手段可以促進消費發展,與以往刺激需求端相比更具主動性。比如《意見》中提到的“支持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數字媒體等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消費品發展”,趙萍就認為,在“雙創”背景下,新消費供給既可以滿足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同時還能通過市場競爭等手段調整現有的市場供給結構,淘汰掉市面上的無效供給和過剩供給。
不過趙萍也坦言,供給端的創新和改革對消費的促進作用仍然有限,因為對于消費者來說,新供給確實可以提供更優質的產品,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則是另一項決定因素。她建議應通過調節個稅起征點、轉變稅制結構等方式為消費者減稅,增加居民收入,從而提高消費者的購買能力,為消費一端打好前陣。(記者肖瑋南淄博)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