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證券時報 劉筱攸
鄭新林曾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來形容他負責的微眾銀行APP上線時的心情。現在看來莫名有點唏噓,因為就在短短兩個月內,分管同業的他和前任行長曹彤,真的雙雙飛離微眾了。再看現在的高管團隊,簡直是“平安系獨立”。
老覺得晏幾道這一首《臨江仙》,簡直像對鄭新林這一段軌跡的隱喻,“燕雙飛”的對仗之句是“彩云歸”,不正剛好直指鄭新林回歸福建。
“我退出微眾,是休整…”
“我退出微眾,是休整。下一步的去向,民營銀行只是方向之一?!编嵭铝秩绱烁嬖V券商中國記者。而確實,在打頭陣的五家民營銀行運營一段時間后,銀監會必然將總結經驗以制定一些新的準入門檻,鄭新林自然會在“休整”的時間里,慎重思考是留在同一領域換個平臺,還是干脆換個領域大展拳腳。
貼著“派系”標簽的故事,總是備受喜歡。關于微眾兩番人事地震的原因揣測,最讓讀者自發選擇相信的,是高管磨合不來,出身自其它銀行的高管與平安系人馬不兼容這一版本。但身為局外人的我們,離真實的脈絡太遠,與其糾結昨日,不如看看微眾后續的走向。
因為,同樣需要休整然后再出發的,應該還有微眾。這一家起步就很高姿態的銀行,在骨干成員的去職后,一些項目會不會趨于流產或轉向也是值得跟蹤的。比如鄭新林曾經說過要在APP內上線的二級資產流轉平臺,誰將接手?該資產流轉平臺在此前的描述中是基于理財產品交易,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也是一個針對C端的理財代銷平臺,即使不橫向對比阿里的螞蟻聚寶,那跟東家企鵝旗下理財通在做的事情有什么區別?
除了這些很細化的疑問,市場恐怕沒人不把關注落在微眾和網商的競爭上。好吧,就算它倆沒有想過要競爭,但是在同為純互聯網銀行,而且大東家或多或少還帶有點競爭關系的情況下,兩者一直被外界比較也是有道理的。
網商這兩月在干什么
在微眾人事動蕩的這段時間里,仍未對公眾正式上線的網商在干什么?
網商絕對沒閑著。不完全統計,網商已經放出去的不同性質的貸款,就已經覆蓋了至少三類細分群體:首先是在阿里電商產業鏈外,與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流量統計機構CNZZ合作推出“流量貸”,后者提供能反映網站經營好壞的流量統計數據,網商綜合其他征信數據放出單筆最高100萬元的貸款;
其次是看準阿里電商平臺上的企業主在“雙11”前都有推廣資金需求這一檔口,為30萬家淘寶天貓[微博]商戶放出了90億元的“大促貸”。為什么敢放也不難理解,網店的經營流水、銷售情況、支出與庫存等情況,這些能反映企業的還款能力和資質的征信數據,網商銀行是可以獲得的。
再來是“旺農貸”,對于螞蟻金服覬覦了很久的農村金融市場,網商從兩個多月就開始實質性地放貸。模式也不難理解,阿里巴巴[微博]在全國農村設置的6000多個“村淘點”(類似于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里面的員工幫助村民從淘寶網[微博]等購物網站上購買甚至銷售產品)進行借款人推薦,網商銀行線上審批并且發放純信用貸款。“村淘點”在此間扮演的是類似網點的角色,把“旺農貸”向農戶推廣開來。
不得不說這招棋很漂亮,網商銀行不費一兵一卒,搭著阿里的順風車,完成了渠道下沉。僅僅兩個月,6000個村淘點已有10%覆蓋了旺農貸,農戶平均3-5天拿到貸款,最高金額50萬。
最聰明的網商銀行在運作“旺農貸”的時候拉上了中和農信,這家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部演變而來的企業,7年的公司化運作積累了大量農村征信數據,網商基于與其的合作變相加固了自身風控。
流量貸、大促貸,旺農貸,不難看出網商的貸款是模塊化、甚至定制化的,囊括了可以直接或間接獲得有效金融征信數據的不同細分群體。螞蟻金服官方把這一系列舉動歸結為“信貸場景化加速”,但不管賦予什么樣的概念,實質都是看準了人就做業務。畢竟提供融資服務,是一個銀行與客戶保持最大黏性的方式。
除了放貸,網商舵主俞勝法還帶著平臺業務部負責人及產品專家、信貸審批部負責人組成的團隊進行異地調研,走訪重點就是一些資質好的小貸公司。我們還不知道網商與它們實質性的合作有哪些,但可以判定的是,網商的業務一直在它設定的軌道上行使。
回歸那句老生常談,其實很多業界人士也曾說過,微眾的客戶基礎雖然龐大,但質量不一定要比網商好。微眾需要在用戶社交軟件在線時長、登錄頻次、虛擬財產等一大堆社交數據中,庫篩選出能轉化為金融數據的指標,再結合其他交易數據做綜合考量才能放貸。至少在放貸這一塊,它的工序比網商銀行復雜一道。
而“貸”這個內容,對兩家純網絡銀行,不,整個銀行業,都太過重要。不管如何,期待微眾短暫“休整”過后,同樣也能按照既定軌道順利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