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水泥20億短融違約發酵:建行、招行要求其立刻還錢
文 / 江金澤
山水水泥本周四(12日)公告稱,中國建設銀行(5.76, -0.10, -1.71%)要求其立即償還一筆5000萬美元的貸款。建行表示其可能采取法律行動。招商銀行(18.27, -0.17, -0.92%)要求山水水泥立即償還4.94億元人民幣。
事件回顧:
【20億!山水水泥申請清盤 成國內超短融首例違約】
山東山水水泥確定無法償還明日20億元債務,成為國內超短融首例違約。
山水水泥本周三(11日)于港交所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已得出結論,山水水泥將無法于11月12日或該日之前取得足夠資金以償付境內債務。公司將提交清盤申請,并申請委任臨時清算人。”
截至目前,山東山水國內存續債券共6只,累計余額71億元。除上述20億超短融外,還包括8億元超短融“15山水SCP002”,40億元中期票據“13山水MTN1”、“14山水MTN1”和“14山水MTN2”,以及3億元定向債務工具“14山水PPN001”。以上債券將于未來兩年陸續到期,其中26億元的超短融和中期票據,將需在明年一季度兌付。
此外,山水水泥還有5億美元的優先票據,將于2020年到期。根據相關規定,如境內主體超短融違約,境外債券也必須提前贖回。
山水水泥在公告中還表示后續違約不可避免:“董事會亦想提示提交清盤呈請將會構成二零二零年票據下的違約事件并導致二零二零年票據的加速還款。”
山水水泥表示,倘開曼法院批準申請,由公司擬定并獲法院批準的重組專業人士將獲委任,以制定重組建議,處理集團目前的財務狀況。臨時清算人一旦獲委任,還將尋求將該等保護延展至公司在香港的業務經營及活動。
山水水泥在此前的公告中稱,由于集團經營業務所在區域的經濟增速放緩,水泥市場需求下滑,加上產能過剩,中國水泥市場競爭持續激烈,遂出現量價齊跌的局面。
根據2015年中期報告,山水水泥營業收入下滑31.1%至50.64億元,凈利潤虧損10.96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該公司三季財報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山東山水總資產335.09億元,凈利潤虧損6.8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7.89%,比2014年底上升2.5個百分點。賬面可用的貨幣資金僅6.99億元,自身償債能力已告急。
山水水泥以離岸公司形式在香港上市,即紅籌股,由于公眾持股量低于監管要求以及發生股權糾紛,該股自今年4月中起停牌至今。
尚未山窮水盡,為何選擇違約?
不過,公司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現金及等價物仍有35億元,歸母股東權益仍有97億元,盡管經營性現金流出1億元,但公司從2008年以來每年凈現金流入都有10億元以上,歷史上經營非常穩定,多數機構也預計該公司大概率不會違約,所以為何山水水泥選擇違約并進行清盤重組令投資者感到不解。
民生證券在9日的報告中指出,山水水泥是位于山東濟南的大型民營企業,目前在全國擁有100多家子公司,企業遍布山東、遼寧、山西、內蒙等十幾個省份,員工2萬余人,在最近的水泥企業排名榜單上位居第七位,山東納稅企業百強榜上,公司躋身前50名,公司年生產規模超過1億噸,2012-2014年收入規模在150-165億元人民幣左右,年凈利潤分別為15億元、10億元、3億元,企業規模較大,盡管業績下滑,但是前三年并未出現虧損,2015年上半年才出現首虧,資產負債率目前為71%,與之前出現兌付危機的眾多企業比起來,企業資質不算很差,尚未到山窮水盡地步。
按此前機構的分析推測,造成本次危機可能由于母公司的控制權爭奪戰升級,股東博弈,加劇該公司流動性風險,并成為對外融資的一大障礙,且內部股東之間最終在矛盾中也無一出手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今年4月初,河南天瑞水泥及其關聯公司,突然通過二級市場,將持有山水水泥股份由10.51%增至28.16%,取代山水投資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原第一大股東山水投資退居二股東位置,持有公司25.09%股權;亞洲水泥和中國建材為第三、四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20.90%、16.67%。
近半年,該公司控制權的爭奪愈演愈烈。按照公司章程,大股東可在董事會中派駐董事。不過,6月份以來,新晉大股東天瑞水泥屢次提出重組董事會,罷免現有全體董事,并委任其提名的多名董事。相關議案在兩次股東特別大會中,皆被否決或部分否決。山水水泥另外兩大股東中國建材、亞泥也加入戰團,二者在7月20日向山水水泥發出信函,表示正考慮以全面要約收購的方式收購山水水泥全部已發行股份。
山水水泥公告稱,“公司于2015年6月起已廣泛地尋求融資。然而,本公司所接觸的所有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均表示其對于本公司管理層存在的不確定性,以及該不確定性對本集團業務及財務前景可能帶來的影響有所顧慮。”
中投證券表示,“公司本身資產質量良好,技術、規模和品牌優勢均較為明顯。前期融資渠道通暢,一般通過借新還舊實現債務滾存,但近期融資環境惡化之后,公司下半年未能發行債券,導致本期超短融出現兌付危機。”
中投證券此前點評,“本期債券違約與否,需看各股東方博弈結果,若某個或某些股東愿意增資且獲得其他各方的同意,則可解決公司兌付危機。”
事實上,山水公司作為各方爭奪對象,即便不能對外融資,幾大股東:天瑞集團、中國建材、亞洲水泥均有能力幫助公司度過該次危機,但結果并沒有,而且違約對于天瑞集團來講,也有損于之前從二級市場購買的山水水泥股權價值,有分析認為,這樣的結果屬于“雙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