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天鶴,方正中期研究院研究員,央行[微博]觀察專欄作家
郵儲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是兩家非常獨特的銀行。開行的獨特較為人知,畢竟作為政策性銀行,聽上去就已經不同于一般商業銀行。而郵儲銀行其實也很特殊,熟悉銀監會分類體系的讀者,一定知道郵儲被銀監會當作“其他機構”,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及中德住房儲蓄銀行被歸在一起。
談起郵儲銀行,人們一般都會聽說過郵政儲蓄存款。起初這一存款是全額轉存央行的,用央行的說法是:郵儲當時無資產運用的能力和渠道、只相當于央行吸收存款從而回籠貨幣的特定存款機構。2003年郵儲資金管理體制改革,郵儲部門自主投資、委托理財的渠道開通。2007年郵政儲蓄機構被組建為郵政儲蓄銀行,2015年9月底總資產為6.7萬億元。
郵儲銀行的獨特歷史,使其資產負債具有一般銀行不具備的特點。郵儲銀行的存款不少,達到6.12萬億,但貸款和墊款很少,只有2.36萬億,無論怎么算存貸比都距離75%的紅線非常遙遠。郵儲也不是債務工具的積極發行人,僅于2015年發行過一次規模250億的二級資本債券,并全部反映在負債側,說明并無未到期的其他債券。
而相比之下,開行的資產負債表是郵儲的鏡像。2014年底,開行的資產為10萬億,但存款僅1.08萬億,最主要的負債是6.34萬億的債券,而在資產側,開行的貸款墊款高達7.67萬億。開行是不繳存款準備金的,年報附注里面“存放中央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項目干脆就是一條橫杠。而按照其貸款與存款的規模,恐怕存貸比對其也不曾有過約束。
開行“存款少債券多+大貸款”的結構,和郵儲“存款多債券少+小貸款”的結構互為鏡像,兩者也和一般的商業銀行大相徑庭。沒有存款的國開行也能放貸,是不是說明存貸比沒有必要?存款豐富的郵儲貸款很少,是不是資金都在同業體內循環,而沒有用于實體經濟?更貼近現在的問題是:為什么國開行和農發行的專項建設債券,要定向發給郵儲銀行?
首先,在廣泛使用紙幣的年代,人們產生存款對貸款很重要的錯覺,是因為存款是紙幣進入銀行的唯一渠道,而那個時候銀行沒有債券和其他融資工具發行,缺乏其他紙幣的來源渠道。在現在人們使用銀行存款買賣商品,銀行放貸直接創造存款,不需要存款帶來的紙幣也能貸款,追求存款與貸款的對應當然就沒必要了。
然而,國開行不需要存款,不代表其不需要在央行的存款。前面提到,開行不需要繳準,但開行需要在中央銀行存放備付金,規模達到500多億,用于核算存放于中國人民銀行[微博]的各種業務款項,包括業務資金的調撥、辦理同城票據交換和異地跨系統資金匯劃所提取或繳存現金等。
考慮到國開行存款僅1萬億,500多億的備付金真不算少。工行2014年底的超額準備金是800億(包括用作資金清算用途的資金以及其他各項非限制性資金),但工行有15萬億的存款。國開行的備付金率,恐怕和農村信用社差不多,后者是6.7%。當然,國開行需要應對其他債務對于流動性的需求,但考慮到其他銀行也有存款以外的其它債務,這一觀點可能只能解釋部分情況。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如果存準機構擴圍、貨幣信貸將會怎樣》中提到的,即開行網點太少,客戶的收款人大多在其他銀行,開行放貸創造的存款無法以行內轉帳的方式流轉,而總是發生跨行收付,而貸款人付款在減少開行存款的同時,也減少開行在央行的備付金,即“異地跨系統資金匯劃”之類。
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方式,一個是通過減少其他銀行的負債,間接套來備付金/超額準備金等在央行存款,或者守住自己的負債,不要在流失的同時帶走開行的備付金/超額準備金等在央行存款。另一個是直接套來其他銀行的備付金/超額準備金等在央行存款,或者守住自己的。
對于第一種方式,開行2014年大力固化存款,達到了前述1.08萬億的規模,同比增長60%。過去開行放貸后,新存款就任由客戶轉走,而客戶往往受到商業銀行的高利率吸引,而將存款全數轉出,獲取較高利息收入。同時,開行還直接向居民企業發行開行債,在減少購買者在銀行存款的同時,也圈來這些銀行的備付金/超額準備金。
對于第二種方式,開行一方面努力吸引同業銀行在自己這里存放,另一方面也通過向銀行發債的方式,直接圈來備付金。國開行在央行的備付金,通過發債從別的銀行被圈過來,而在客戶轉帳中又流失出去,國開債的累積就是這些轉帳留下的印記,如同開行的貸款就是其創造存款的印記一樣。
如果商業銀行不撐起開行的負債,恐怕就得讓央行來頂。而央行購買開行的6.34萬億債券,就要創造等量的在央行存款。現在基礎貨幣規模趨勢性下降,央行撐起開行可以是一種補充基礎貨幣的手段,但央行放著那么多商業銀行不管,唯獨偏心開行,恐怕對于貨幣政策利率的傳導,以及公平方面,都有不利。
和開行努力主動負債圈來備付金不同,郵儲反而是被動負債,而備付金也不請自來。其存款的主要來源,并不是自身貸款創造,而是廣大儲戶的存入。這種存入未必是貪圖高利率,而可能是由于網點服務以及其他歷史原因,正如開行存款少一樣。郵儲收到了和存款等量的超額準備金,但無法通過單純擴張存款的方式,提高法定準備金要求,從而使新增超額準備金充分轉化成法定準備金。
所以郵儲就只好把這些轉化不了的新增超額準備金,通過同業和買債的方式回投到其他銀行那里。這里便可以回答第二個問題。郵儲銀行并沒有讓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或者說熱衷于搞同業或者影子銀行交易。郵儲由于歷史的原因,在放貸方面的競爭力大概不強,或者其經營的地域和客戶貸款需求不多,因此若不回投,就只能吃超額準備金的微薄利息。
但這不意味著郵儲沒有支持實體經濟。郵儲借給同業或者存放同業,則融資方增加了在央行的存款,同時增加了同業負債,而融資方在央行存款的增加,意味著更高的超額準備金率,為貸款同時創造存款留下了數量空間。可見郵儲通過支持其他銀行放貸的方式,間接支持實體經濟。
而郵儲直接和非銀金融機構合作,則同時增加了非銀金融機構在其開戶行的存款,以及開戶行在央行的存款。這樣,一方面開戶行有了更多的超額準備金,便可以擴表放貸創造更多存款,而另一方面非銀機構有了銀行存款,便可以放貸給企業融資人,產生存款在借貸中流轉的效果。
這樣來看,開行和郵儲是兩個相當厲害的角色。前者本來就不受存貸比約束,放貸創造的存款白送給商業銀行,自己通過負債的方式圈回備付金,但國開債的風險權重又為0,其他銀行愿意持有。因此可以有這樣的一種業務:開行不停放貸發債,其他銀行把貸款業務都介紹給開行,同時持有國開債,對資本充足率無壓力,銀行可以有比現在更大的資產負債表。
這一招在不能輕松補充資本的情況下恐怕會很好用,特別是目前商業銀行壞賬壓力很大,靠利潤補充資本已經越來越難,金融市場融資又有估值的問題。開行發債放貸,既可以看作開行用自身債務換商業銀行的貸款資產,也可以看成開行自己就是中國最大的資產抵押債券發行人。開行的資本充足率應該不是問題,因為有更厲害的大佬站在后面。
郵儲和開行以及農發搞專項建設債,可謂天生絕配,反正郵儲也有大筆的備付金經常流入,說不定很多還是國開和農發的支農貸款創造的。開行和農發先用專項建設債擴表圈到備付金,然后慢慢擴表投資放貸,同時在被投資放貸主體轉帳的過程中縮表。如果開行和郵儲合體,這家“開郵銀行”就既有存款又有貸款,既有同業又有發債,必將是宇宙行的強力挑戰者。
除了郵儲和開行的組隊,另一家更巨大的被動負債機構已經開始和各大銀行合作,這就是人行。商業銀行長期以來的天量外匯拋售,在央行這里形成了巨額的存款和巨額的外匯儲備,正如郵儲形成了巨額的存款和(曾經有過的)巨額的在央行存款。央行手里攥了一大筆外匯,又像郵儲一樣沒有能力直接發放貸款,就只能先買國外同業發行的債券,正如郵儲拆借或存放給國內同業一樣。
也正如郵儲主動提供備付金給能夠放貸的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一樣,人行現在有了委托貸款和絲路基金等機制后,也找來了很多小伙伴,把自己的外匯交給這些銀行配置,自己只負責收取利息和本金。開行等機構在海外的放貸經驗和經營范圍大概勝過儲備司,這些銀行也能通過發放外匯貸款受益。
這里我們還會看到,郵儲和開行之間的借貸,造成了債務存量的增加。這種債務存量增加的原因,在于其機制上的歷史特性,即開行沒存款,郵儲不會貸,存款轉賬把備付金一起拽。因此兩者之間長期的債務聯系,與其說是增加了債務存量,還不如說是把兩者清算關系固化的一種方式。
如果把兩者看作一個整體,那么其間的債權債務抵銷,債務水平也就下來了。更進一步,如果郵儲不是購買開行發行的債券,而是直接入股開行,從備付金的流轉角度講沒有區別,但這個操作就不產生債務。如果機構合并是十三五規劃中“降低杠桿率”的一個選項,大批的同業債務就都沒了,杠桿率輕松達標不是夢。
來源:央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