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至今至少有12家外資機構減持中資行股份,存在外資看空可能
作者:田姣
近日有消息稱,花旗集團正在洽商出售所持的廣發銀行[微博]20%股權,交易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達成。對此消息,廣發銀行相關人士昨日對南都記者回應稱,已關注到相關信息,但截至目前,該行未得到花旗集團對相關事宜的確認。
據南都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08年至今共有12家外資銀行或投資機構對中資銀行進行了不同規模的減持,其中多家中資銀行被累計減持至出清。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向南都記者表示,外資銀行減持中資銀行早在2008年就開始出現了,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減持增持都很正常,但也不排除一些外資機構對中國內地銀行存在看空的可能。
花旗或將出清廣發銀行股權
近日有消息稱,花旗集團正在洽商出售所持的廣發銀行20%股權,交易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達成,消息還提及,國內有兩家金融機構是目前正在洽購花旗所持少數股權的買家。
對此消息,廣發銀行相關人士對南都記者回應稱,“已關注到相關信息,但截至目前,該行未得到花旗集團對相關事宜的確認。近年來,我行不斷健全公司治理,堅持穩健經營,著力轉型創新,整體業績穩步增長,致力于為股東和廣大客戶創造價值。”
花旗集團方面對此表示“不予置評”。資料顯示,2006年,花旗集團與另外4家公司聯手,以約3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廣發銀行85.6%的股權,其中花旗持股20%。截至目前,花旗集團、中國人壽、中信信托、國網英大集團分別持股20%,并列廣發銀行第一大股東。據廣發銀行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廣發銀行的總資產為16480.56億元人民幣,凈利潤120.37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率1.04%,較2013年底增17個百分點。
這幾年,廣發銀行一直在尋求上市,但一直未有提供明確的時間表。
股份制銀行頻遭外資減持
從2015年開始,有外資銀行就開始對中資銀行減持,只不過這次減持的對象從之前的國有銀行轉向了股份制銀行。今年1月,中信銀行公告稱,接到西班牙BBV A的減持通知,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出售22.93億股中信銀行H股,約占總股本的4.9%,轉讓價約131億港元。減持后,西班牙對外銀行的持股比例從9.6%降為4.7%。
另一大股份制銀行興業銀行也被減持,2月10日,匯豐控股的恒生銀行宣布將出售興業銀行5%股權。5月,恒生銀行宣布與高盛和瑞銀簽訂配售協議,配售所持興業銀行最多4 .99%的普通股,套現約168.1億元人民幣,連同先前出售約5%股權,將為恒生最多套現約295.4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德意志銀行也于近期公告稱,將為所持的華夏銀行股份進行減記,并預示可能減持這部分價值約35億美元的股份。
某股份制銀行相關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隨著中國貸款增速的增長,加上中國經濟下行的現狀,呆賬、壞賬率的大幅上升或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這便會引發外資銀行或投資機構對中國銀行業未來盈利的擔憂。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曹柱表示,全球銀行都在削減非必須的持倉,不然這些銀行無法在核心業務上集中有限的資源。郭田勇向南都記者表示,外資銀行減持中資銀行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早在2008年就開始出現了,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減持增持都很正常,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外資機構對中國的銀行存在看空的可能。畢竟現在中國經濟的狀況和前兩年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銀行凈利潤增速的不斷下滑,不良率的上升,外資機構有看空中國銀行可能性的存在。
存在外資看空可能
郭田勇向南都記者表示,06年、07年包括08年這幾年,應該說銀行的盈利保持在一個很高的速度在增長,包括我們這幾家改革以后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現在每年平均的盈利增長速度都能達到40%到50%的一個增長速度。湘財證券分析師許榮聰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機構開始去杠桿,各大投行開始降低杠桿。同時由于金融危機帶來的銀行金融資產的損失導致資本不足。此外高盛、美銀等全球系統重要銀行面臨附屬資本增加壓力。這幾方面都加劇了銀行對資金的需求以補充自身的資本金。
上述股份制銀行相關人士表示,很多外資銀行當初投資中資銀行,名義上雖是戰略投資者,實質就是財務投資者。郭田勇認為,關于外資銀行頻頻減持中資銀行股份的行為是否能理解為財務投資者,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套現呢?其實不管是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不可能是一勞永逸。只是說對于中國銀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有的看好,有的看空。
郭田勇進一步表示,無論外資銀行是看好還是看空中國銀行業,都提醒了中國的銀行業要扎扎實實把管理工作做好,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競爭能力。一位外資行分析師稱,外資行股東減持股份行股權,一方面是在長期持股后已積累一定回報,當股份行盈利前景黯淡時退出以增強自身資本實力或許更為迫切;其次,雙方合作陷入瓶頸,但20%的持股上限卻限制了外資行股東提高話語權的可能;此外,外資行股東撤出也有戰略布局調整的考慮。
采寫:南都記者田姣
鏈接
中資銀行經歷多次減持風暴
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外資投行減持中資銀行的潮流。第一次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第二次在2011年到2013年。據統計,從2008年底到2011年底外資投行共減持套現2230億港元。
而2013年這一現象達到了頂峰。2006年入股工商銀行的高盛前后累計減持6次離場,套現逾100億美元。2005年入股建設銀行的美國銀行離場,套現約260億美元。匯豐銀行退出上海銀行,套現50億港元。匯豐控股同時退出了中國平安,套現94億美元。
其中2013年5月20日,高盛集團以大宗交易方式出售其所持工商銀行H股所有剩余股票,每股作價5 .50港元,較周一收盤價5.64港元折價3%,套現約11.2億美元。至此,高盛結束了7年前開始的對中國這家最大銀行的投資。經統計,高盛在工商銀行H股上共套現了103.2億美元,累計獲利77 .4億美元,不計分紅和匯率波動,7年投資回報達3倍。
不只是工商銀行,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均被外資銀行或投資機構多次減持。在2008年到2011年4年間就被瑞士銀行、李嘉誠基金、蘇格蘭皇家銀行和淡馬錫等多家外資機構減持。此外,建設銀行也是被美國銀行累計減持4次離場,總套現金額約260億元人民幣。
西班牙B B V A減持中信銀行逾5 %股權,套現105億元人民幣
恒生銀行大幅減持所持興業銀行股份,所得收益達10 6 .3 6億元港元,截至5月13日,恒生銀行僅持有興業銀行0 .88%股份。
有消息稱,花旗正洽商出售其所持的廣發銀行2 0 %股權。此前2012年,花旗已出清了浦發銀行股權
德意志銀行表示,將對其所持華夏銀行19 .99%股份置存價值減值約6億歐元,因“這部分股權已經不再被認為有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