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總額均過百億元、總凈利潤近百億元,理財產品凈值化時代
六大行理財公司誰家規模大誰家更賺錢?
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收官之年,經過三年的過渡期整改,理財子公司市場份額占比穩步增加,已成為理財市場絕對主體。理財子公司去年的產品布局以及推進情況,從六大行2021年年報中也得以展現。
羊城晚報記者梳理相關數據發現,總體上,6家理財子公司的資產總額均超過百億元,且實現盈利,凈利潤總額達96.64億元;有5家公司的理財產品余額突破萬億元大關;在理財規模增長的同時,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也在提速,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占比不斷提升。值得留意的是,進入3月份以來,銀行理財產品跌破凈值的情況牽動投資者的神經,有大行理財子公司開始自購旗下理財產品,給投資者傳遞信心。
六大理財公司均盈利
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六大行的理財子公司中,中銀理財以26.09億元的凈利潤領跑隊伍,盈利能力最強。排在第二的是凈利潤為20.62億元的建信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交銀理財分別以17.21 億元、12.25億元、11.55億元的凈利潤排在隊伍中游。位于隊伍最后的是工銀理財,2021年凈利潤為8.92億元。
在資產規模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六大行理財子公司的資產總額均超過百億元。其中,2021年,工銀理財以187.91億元的資產總額位列第一,緊隨其后的是建信理財,資產總額截至去年年末為185.3億元。接著是農銀理財、中銀理財,總資產分別為152.38 億元、144.29億元。排在第三梯隊的中郵理財、交銀理財的總資產各為111.07億元和102.06億元。
總體上,6家理財子公司的資產總額分別均超過百億元,且均實現盈利,凈利潤總額達96.64億元。
合計理財規模超9萬億元
羊城晚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六大行的理財子公司中,除了中郵理財以外,5家公司的理財產品余額突破萬億元大關,6家子公司的理財規模合計超9萬億元。
其中,建信理財以2.19萬億元的理財余額力拔頭籌。同在“2萬億元俱樂部”的工銀理財2021年理財產品余額達2.02萬億元,比上年年末增加9517.31億元。
截至去年年末,農銀理財的理財產品余額分別為1.82萬億元,中銀理財受托管理規模突破1.71萬億元,距離2萬億元關卡僅一步之遙。2021年,交銀理財的理財產品余額為1.22萬億元,中郵理財的理財產品余額為2561億元。
理財凈值化時代來臨
羊城晚報記者留意到,這些子公司在理財規模增長的同時,也在加快完成銀行理財整改轉型任務,推進產品凈值化進程。
早在2020年,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的年報就透露兩家銀行的保本理財清零,已經完成凈值化轉型。2021年的年報中,工銀理財、農銀理財管理的理財產品均為凈值型理財產品,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
理財業務方面,2021年,農業銀行落實資管新規系列監管政策,加快推進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據披露,截至2021年年末,農業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農銀理財理財產品余額18232.11億元,均為凈值型理財產品。
建設銀行2021年年報顯示,建信理財經營管理的凈值型產品占比達92.25%,較上年提升47.71個百分點。
延伸閱讀
“破凈”不等于虧損
啥信號?理財子公司啟動“自購潮”
年報之外,從全行業來看,《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占比 92.97%,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增加23.89萬億元,行業基本實現了凈值化轉型。
值得留意的是,在年報季,高達數千只的銀行理財產品跌破凈值,也一度引起市場關注。不少銀行和理財公司發布公告,解釋凈值波動情況,試圖安撫投資者。還有部分理財公司動用自有資金,對部分理財產品進行回購。
作為當年6家子公司中最后落地的中郵理財,則率先開啟“自購模式”的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
3月下旬,中郵理財披露,公司已將自有資金約6.5億元申購公司旗下管理的理財產品,并計劃擇機申購本公司旗下管理的混合類(財富鑫鑫向榮、鴻元系列)及固收+(鴻錦系列)理財產品。
從整個市場來看,包括光大理財、南銀理財等都相繼投入自有資金,掀起一場“自購潮”。打破凈值意味著什么?“自購潮”之下普通投資者能否跟進?上市公司又能做出哪些改變?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際上,不存在理財產品全面“破凈”情況;而且,所謂的“破凈”并不意味著理財產品虧損,隨著市場好轉,部分理財產品在到期之后實現正收益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總體而言,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穩健的,廣大投資者不必過于擔心。”董希淼表示,投資者應清醒地認識到,保本型理財產品已經全部清零,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是必然的。理財產品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業績比較基準也不是對實際收益的承諾。在極端情景下,理財產品出現收益為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理財公司通過回購行為,表明對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信心,有助于穩定理財投資者的信心和預期,保持理財市場良好的發展態勢。不過他認為回購資金從總量上看相對有限,實際上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更多是傳遞穩定市場的信號。
董希淼表示,預計2022年理財市場規模將突破30萬億元大關,投資者將超過1億人。銀行理財投資者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日漸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