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凌晨1點17分,圓通上海寶山區美羅分公司(以下簡稱“美羅圓通”)快遞小哥龍軍華更新了一條朋友圈,是一群身穿藍色防護服的老太太們在小區門口清點物資,而后一起對著鏡頭“筆芯”的場景,配文是——“抗疫記6 4月11日 晴 《那些倔強的老太太們》”。
4月13日這天,龍軍華沒發“抗疫日記”,有人就跑到他朋友圈下面“催更”了。這一天,上海下了一天大雨,差不多夜里10點半才到家的龍軍華,全身淋透,卻沒顧得上及時更換,又立馬接了幾個電話,對接明天的任務。
從4月1日起,和公司其他兩位圓通小哥丁美東、戴靜雯一起做志愿服務以來,龍軍華不僅成為了小區近兩千戶居民的好幫手,他在朋友圈發布的“抗疫日記”更成了大家的“暖寶貼”。這些天,小區發生的變化、志愿們的辛苦與奉獻、老人的困難與無助、周圍人的心緒,點點滴滴,龍軍華看到的、心里感受到的,都被他記錄在了“抗疫日記”中,也鼓舞著身邊更多的人。
“快遞小哥是一群可愛專業且注重細節的人。”
封控的前五天,龍軍華主要協助核酸檢測以及小區公共場所的消殺工作。他在當時的“抗疫日記”中寫道,“大家都充滿信心,小區居民都積極報名志愿者,工作也相對輕松,我們穿起防護服,為很多個不了解電子二維碼的老人注冊個人信息,第一輪核酸檢測有序進行......”。
然而,第五天,小區突然出現了感染病例,龍軍華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大家情緒的變化,很多居民開始緊張、焦慮,開始擔心物資儲備的問題,有些志愿者因為家人的強烈勸阻退出了隊伍,形勢一下緊張起來。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已經在快遞行業摸爬滾打來近十年的“老行家”,龍軍華第一時間主動提出可以在接下來的“物資配送”任務中擔起重責。
“配送我們是專業的。”他在“抗疫日記”中寫道。“從卸貨開始,到物資的碼放、清點、編號、對照表格、運輸到分發,我就把我做快遞的那一套標準化流程應用到物資配送中,效率和準確性都提高了很多,”龍軍華說。因為不熟悉配送流程,有些志愿者會頻繁發生漏發、錯發、遺失等問題,這個時候龍軍華總能及時“解圍”,更高效地開展工作。
在此次疫情中,龍軍華深刻感受到居民對身為快遞小哥的他專業上的認可,他也把這點感受記了下來——“這次疫情,我感覺到許多居民改變了對小哥的看法,覺得我們是一群可愛專業且注重細節的人。”
最艱難的時候,正是最需要鼓舞的時候
4月7、8號是龍軍華做志愿服務最苦、最累的兩天,也是他的“抗疫日記”寫得最長的兩天。他提到,那兩天他和其他志愿者從7號一早一直忙到8號凌晨3點,光記錄信息的表格就有20多頁,7號當天配送的物資就接近7噸。與此同時,那兩天,小區里的感染者剛被轉運走,他明顯感到小區里彌漫著焦慮和無助的氛圍。盡管工作非常多,龍軍華還是決定要鼓舞一下大家。保安、保潔阿姨、老太太......這些志愿者們都不僅僅活躍在龍軍華身邊,他們投入與專注的模樣,也都通過龍軍華的“抗疫日記”,被小區更多的居民看見了、感受到了。
——“抗疫記4 四月七日 晴 那群平時在小區里絮絮叨叨,面對很多事情都不依不饒的倔強老太太們,在疫情肆虐的時候,她們憋著一股勁兒,雖然口罩已經濕透,雖然面罩已經模糊得看不清臉,雖然防護服褲腳處都開始在滴水,可在她們抬起面罩時她們紅撲撲的臉上散發著堅強!有一個志愿者,搬貨累到腰疼直不起,回家休息一個多小時又晃著身子來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資的到位。一開始的恐慌、無助、焦慮逐漸消失.....”。
“最艱難的時候,正是最需要鼓舞的時候,”龍軍華說,“我記錄下這些,就是要告訴隔離在家的居民,我們都不僅是一個人、一個家庭在面對疫情,而是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在抗疫。”
這幾天,隨著政府幾次物資的發放以及小區團購的開展,居民們的情緒都更加緩和、平靜。一些鄰里之間的互助友愛,也被龍軍華記錄得“惟妙惟肖”:“配送過程中,有幾個大叔都把腦袋伸出自家門外問道,‘你們送的東西都是哪里買的呀?給我也買一份吧?’我就跟‘團長’還有其他幾個‘團友’說了這個事,好幾個小伙子和小姐姐們都一口答應。還真應了一句話,‘遠親不如近鄰’。”
“當然,我們也時常被熱心的居民‘投喂’,經常給我們一些水果和飲料,”龍軍華說,“有些居民想給我們發紅包,我們堅決不收的。”在龍軍華看來,快遞小哥本來就是小區的一員,應該與大家同命運共生存,經過疫情,大家的感情也會進一步加深,也有利于小哥們更好地融入到小區當中。
“之后比如上樓投件,居民也會更愿意幫助小哥照看一下車子和包裹,這不是很好嗎?”
上海這幾天天氣多變,一天烈日暴曬,一天又是狂風暴雨,但龍軍華始終奔忙在一線,為居民們傳遞物資。和物資一起被傳遞的,還有他的“抗疫日記”,在小區志愿者群、業主群、居委工作都被廣泛轉發,大家內心更有力量了。
最近一篇的結尾,龍軍華這樣寫道:“志愿者們勇敢地沖出去無私奉獻,居民們就像保護家人一樣做他們堅強的后盾!每一位在隔離中選擇勇敢面對的人,每一位在疫情中選擇幫助別人的人,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加油家人們!都是好樣的。”
“不知道為什么,一天忙下來,看到了小哥的朋友圈,我心里才更踏實一些,”小區居民,也是居委會工作人員李阿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