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泰基金
今天三大指數又強勢上漲,讓前幾天看空行情的人撲了個空。市場總是這樣反復,讓人想起一句話:“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最悲觀的時刻正是買進的最佳時機,最樂觀的時刻正是賣出的最佳時機。”——約翰·鄧普頓
逆行者永遠是少數
2022年以來的A股市場震蕩加劇,Wind數據顯示,從年后的1月1日至3月31日,滬深300指數從年初的4940點的位置下跌至4222點,跌幅超過15%,創業板指數同期跌幅超過20%,白酒、新能源、醫藥等熱門賽道回調明顯。
前一陣市場低迷,公募基金行情更是遇冷。但換個角度思考,新基金發行低迷的現在,或許意味著一個逆向投資的機會。盡管疫情擾動,風險事件頻發,A股市場的周期波動從來不可避免,但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格局沒有改變。
但有多少人在下跌時仍堅定看好?逆向行動永遠是知易行難,因此賺錢的人永遠是少數。
捫心自問,面對每一次市場劇烈波動,彼時的你是否會產生如下疑問:
下跌之際該買還是賣?
長期投資真的有效嗎?
投資中真的存在時間的力量嗎?
風物長宜放眼量,相信每一位經歷過資本市場牛熊轉換的投資者,對“長期投資”的理念都不陌生。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長期法則的有效性,但往往因為無法忍受短期的劇烈震蕩而不得不放棄持有。
市場先生總是很迷人
我們永遠要明白,底部是一個時段,而非一個時點。
市場下跌會帶來一段難熬時間,在此期間外界會充滿對未來市場猜測的聲音,其中就包括抄底。抄底聽起來很迷人,但問題是“市場先生”出了名的不可預測,每次底部的到來往往都無法精準捕捉。
以上證指數為例,2000年以來共出現過5次“底部行情”,分別是2005年6月6日的998點、2008年10月28日的1664點、2013年6月25日的1849點、2016年1月27日的2638點和2018年12月27日的2483點。
在每一次探底時,市場都經歷了什么呢?首先是較大的跌幅,數據顯示,每次A股市場來到底部時,相較于前一個市場高點都至少下跌30%以上;其次是較長的磨底時間,5次探底走過的交易日平均不低于506個。
(數據來源:Wind,統計區間:2005年-2020年)
顯而易見的結果是,能忍受住長時間下跌煎熬的投資者少之又少,大部分試圖精準抄底的投資者往往尚未見底就已早早離場。
其實,事物的本質往往很簡單。相信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向上,是投資資本市場并長期持有的大前提。只要經濟能實現可持續增長,就會不斷有優秀的公司逐步成長起來,并通過公司內在價值的增長帶動市場繁榮發展,最終為投資者貢獻長期可持續的回報。
如果對這個大前提抱有懷疑,即認為經濟不能持續增長,那投資更像幻想賺一波就走的賭博,所有投進去的錢都注定是要虧損的,或許趁早離場才是明智之舉。
下跌時其實我們可以做很多事
但我們沒意識到的是,當行情下跌時,我們其實還能夠做很多事,因為往往其中的機會總是轉瞬即逝的。
事實上,沒有誰要求我們一定要每時每刻都做交易,從這個角度講,市場冷淡期何嘗不是我們投資者可以用來復盤此前投資行為的冷靜期。
比如,賬戶配置全部為股票基金,勢必會在市場回調時面對更大的波動,想為給組合降低一份波動性的投資者可以考慮配置部分貨基;又或者思考是否留有一定現金用于回調期間定投,以攤薄成本、保持在場。
除此之外,還能看看自己持有的基金的回撤控制能力如何,是否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我們可以把不同類型指數過往的年度收益和最大回撤作為預期收益和可承受風險的參考,審視自己是否只看到投資組合曾經一路高歌的表現,而忽略了背后所需要承擔的風險。
查爾斯·艾里斯在《投資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以標普500作為市場標尺,從1926年到1996年,在這漫長的70年里,幾乎所有的業績增長都是在表現最好的60個月內實現的,但是時間占比只有7%。
類似的情況也在A股上演,程度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前面說到過去17年間,滬深300指數波瀾起伏地震蕩上行,實現394%的累計收益。在這漫長的十幾年中,把其中表現最好的9個月拎出來,收益就與這204個月相當了,盡管時間占比只有4%左右。
要是能開后視鏡,只在表現最好的月份投資,其他時間都空倉,那收益依然非常不錯,還不用忍受回撤,體驗不要太舒服。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如果錯過了這些轉瞬即逝的漲得最好的時間,其余時間做再多可能也于事無補。
財富是一個慢慢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能在市場周期變化中拿得住的基民往往都是經歷過市場風浪的,他們經歷得更多、走得也就更遠。
今年市場波動加大,賺錢似乎比以往困難許多。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具有抗干擾能力的長期主義者,并且選擇與值得信賴的基金經理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