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房企的銷售業績還是拿地,2017年三四線城市的表現都足夠搶眼。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50家代表房企在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145%,樓面價同比增長53.9%。在一、二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63.0%、46.7%,占比則分別降低0.7個、11.3個百分點。
在一二線城市受調控影響,土地和房市雙雙冷清時,都市圈三四線城市如廊坊、昆山(樓盤)、東莞(樓盤)、惠州(樓盤)等都獲得了溢出效應,進一步帶動三、四線城市土地市場的熱度。
房企瞄準三四線城市
經過兩年的持續去庫存,大部分房企今年都在積極補庫存,拿地意愿強烈。而三四線城市作為去庫存的主戰場,對一線城市及熱點二線城市溢出效應承接作用明顯。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50家代表房企招拍掛拿地金額高達22420.3億元,同比增長74.4%;拿地面積37546.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4%。其中,50家代表房企在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145%,樓面價同比增長53.9%。在一、二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63.0%、46.7%,占比則分別降低0.7個、11.3個百分點。
以保利地產(600048,股吧)為例,在2017年上半年,保利地產就已拿下59個土地項目,新增容積率面積1693萬平方米;到了下半年,其拿地勢頭不減,反而更顯“生猛”,近乎平均每30個小時就拿地一宗。與龍頭房企不同,更多房企拿地是出于補倉心態。未踏入拿地金額千億門檻的福晟,2017年全年銷售業績在400億元左右,但拿地金額也達到近800億元。
開發商規模越大,消耗越多,就必須拿更多的土地才能維持生命。面對有限的一二線土地資源和住宅用地供求關系緊平衡的新常態。為了維持規模不斷增長,房企們不得不四處拿地。這正是房企們回歸三四線城市的原因。
另一方面,土地儲備的貨值不會在當期銷售結算中體現,但將會成為公司未來兩三年甚至更遠期的業績支撐。逆市拿地,土地成本更低,往往是房企彎道超車的決勝之道。
在一二線城市普遍限價、項目利潤單薄的情況下,反而是這些三四線城市的項目更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利潤。三四線城市的預售條件本身很低,恰恰給了高周轉房企一個最好的市場機會,標準化產品又給了速開盤最佳條件,速開盤提高了現金流回籠的速度,也解決了資金不足的難題。三四線城市投入5000萬元拿地,開盤后3個月就可以全部回籠土地款,又可以繼續拿地、滾動發展,特別適合規模不足夠大的房企彎道超車。
部分三四線城市地價大漲
大房企接踵而至的三四線城市,地價自然競相上漲。
據中原地產上述統計數據顯示,三、四線城市土地出讓金有明顯上漲,多城賣地收入超過500億元。總體看,全國已有52個城市賣地收入超過200億元,11個城市賣地收入超過1000億元,其中,北京(樓盤)賣地收入為2795億元,杭州(樓盤)為227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鄭州(樓盤)賣地收入超過1000億元。鄭州今年的土地出讓金額約1183.26億元,同比增長52.70%。鄭州今年推出各類用地約645宗,是去年的2倍。
從土地溢價率來看,部分三、四線城市土地溢價率現同比暴漲,且與二線城市土地單價差距逐漸縮小。重點監測的50個典型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數據顯示,環廣深的清遠(樓盤)以214%的溢價率高居首位,惠州、佛山(樓盤)、肇慶(樓盤)、中山(樓盤)的溢價率分別為100%、99%、86%、81%,環上海(樓盤)的嘉興(樓盤)、鎮江(樓盤)的溢價率為121%、81%,上述7個三四線城市的溢價率排名均位居前10。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明年開始,這些土地將轉變為項目逐步入市,預計未來大部分城市房價將較為平穩,部分城市成交量將有所回暖。不過,即使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之前部分搶得高價地的房企仍將面臨入市難題,加上融資渠道收緊,有些企業將面臨資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