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想生娃卻懷不上,成為不少育齡家庭的困擾。近日,北京市宣布將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打響了輔助生殖邁入醫保的“第一槍”。此舉引起社會熱議:不孕不育家庭的負擔能減輕多少?醫保支付后能否提高生育率?
將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這讓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地區。當然,它的試點也將為全國提供參考樣本。在筆者看來,輔助生殖也是醫療行為,輔助生殖進醫保具有雙重積極意義。
首先,這是醫保外延的不能一成不變,而應與時俱進,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有所延展。醫保本身就是保障醫療行為,但是,在醫保實施的初期,有些醫療行為沒有納入醫保范疇,比如戒煙,比如牙科,比如輔助生殖,等等。所以,隨著醫保能力的壯大,參保民眾需求的增加,醫保的外延也應有所擴展。
有數字顯示,我國不孕不育發病率為7%-10%,有不到20%的患者需要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目前,我們的輔助生殖技術已日臻成熟,可以幫患者圓做父親、做母親的夢想。然而,治療周期長,費用動輒上萬元,將一些有生殖需求的患者拒之門外。事實上,民間早就有了將輔助生殖納入醫療的呼聲。從這個角度看,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就是回應民眾的醫療關切。
其次,輔助生殖納入醫保,也有利于我們落實提高人口的國策。眾所周知,最近幾年,中國的人口增勢變弱變緩,甚至有負增長的危險,盡管我們的人口基數大,也不能不采取鼓勵生育的措施。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全面開放了三胎,鼓勵民眾生育,提供我們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量率。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必然增加生育行為和數量,這對不孕不育群體來說,是個絕對的利好;對國家的鼓勵生育政策,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輔助生殖納入醫保,既能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也能刺激民眾的生育意愿,具有雙重積極意義。所以,我們期待著北京能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然后,能有更多的省市向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