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2日訊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市場監管總局、工信部印發《關于推進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建設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力爭在高端制造、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建設若干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到2035年,基本建成同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與安全保障相適應的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體系,形成重點突出、布局合理、規模適度、技術先進、運行高效的良性發展局面。
《指導意見》指出,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重點工程、民生工程,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科學規劃,系統安排,分步實施,形成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的合理布局。堅持重點支持、動態調整,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重點支持具有基礎研究能力、技術創新能力、高效管理能力的實驗室。
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以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圍繞質量、安全、健康、環保等領域,開展質量政策、質量科學、共性質量工程技術、標準(標準樣品)實驗驗證、計量檢測技術、方法和測試裝備研究、產品安全評估和監管技術等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發揮質量標準支撐引領作用。
《指導意見》還明確了六大研究重點:
1. 質量政策體系研究。開展涵蓋工業發展、出口貿易、環境控制、食品安全、動物和植物健康安全、科學和技術發展等多方面的質量政策研究;開展質量治理影響評估,實施質量基礎效能評價分析;適應新技術、新產業融合發展趨勢,開展法規、標準、制度等政策的協同研究,推動形成良好的質量生態系統。
2. 質量基礎研究。基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產業發展新趨勢,開展質量基礎理論、技術、方法研究。圍繞質量管理數字化、零缺陷質量管理、質量可靠性工程、供應鏈質量管理、數字模型質量管理等領域,開展質量技術預見。開展面向研發設計、成果轉化、生產制造的質量基礎和標準規范研究。
3. 質量共性技術研究。在高端制造、新材料、信息技術、能源電子、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質量共性技術研究,解決技術、質量、標準協同的關鍵問題。建立標準實驗驗證平臺,研究關鍵共性驗證技術,提高標準在重點領域以及跨行業跨領域的應用效能。加強智能質量監控、智能測量、自主決策、數字線程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4. 質量協同服務推進。探索多方協作、精準服務的質量技術服務新模式,為產業集聚區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全過程質量技術支撐。探索“互聯網+質量服務”模式,推進質量資源、信息資源、人才資源、設備設施向社會開放共享。
5. 傳統質量安全機理研究。針對傳統產品,從人體危害、化學、物理、火災等角度,開展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研究、開展缺陷與傷害機理研究和人體健康安全基準線研究,開展耐用消費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研究。研發產品非標準測試方法和測試裝備,測試產品在極端工況下的安全特性。建立質量安全和典型缺陷模式數據庫,加強消費預警分析。
6. 新型產品安全問題研究。針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跟蹤國際產品安全發展趨勢,加強產品安全關鍵因素研究,加強質量追溯和健康調查分析,開展新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技術研究,評估產品安全風險。培育自主可控的新型產品安全關鍵技術創新與安全評價體系。